相較於高血壓,是造成國人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許多人更容易忽略「低血壓」的風險。尤其近年來,夏季的氣溫越來越高,面對炎熱的氣溫,在長時間戶外運動或長久暴露於熱環境中,身體的水分容易過度蒸發,低血壓患者可要留意水分及鹽分的補充,避免高溫導致嚴重脫水,血壓過低很可能造成休克致死。
低血壓無症狀,不要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理想的血壓目標為120/80毫米汞柱(mmHg)。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嘉修指出,原則上,當血壓低於90/60 mmHg,只要其中一項符合,即可稱作是低血壓。
不過,若是血壓低,但卻沒有伴隨不適症狀,例如頭暈、頭痛、耳鳴、疲倦、四肢無力、肩膀酸痛、胃部脹氣、食慾不振、尿量變少、記憶力差、精神不集中、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其實並無大礙。
常見低血壓7原因
臨床上,低血壓患者以年輕女性為主,大約占8成以上,共通的特徵是身材纖瘦、體重過輕,通常合併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原因1:脫水、水分攝取不足
過度流汗容易造成脫水現象,當體內沒有充足的水分,使血液量驟減,血壓就會急速往下掉。
原因2:失血過多
外傷大量失血或是女性生理期間,因為出血量較大,容易導致低血壓。
原因3:體重過輕
過度節食減肥、營養不良,身體製造紅血球的營養素不足,使體內血液量較少、血液帶氧量不足,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就會引發低血壓。
原因4:鹽分攝取不夠
市售的低鈉鹽是以鉀取代一部分的鈉,但是,鉀有輕微降血壓的作用,血壓偏低者長期食用,可能造成低血壓。
原因5:缺少運動
缺乏運動、下肢循環不佳及長期臥床者,因為肌肉量不足,可能導致回流心臟的血液量不足,靜脈血液回流較差,心臟打出去的血液不夠,就會造成低血壓。
原因6:心臟構造異常或心血管疾病
先天心臟構造異常缺損,例如嚴重心臟瓣膜疾病,或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及心血管疾病者,由於心臟收縮功能不良,心臟無法送出足夠的血液,導致血壓下降而形成低血壓,且心跳會比較快、容易心悸。
原因7:藥物使用
長期服用利尿劑、鎮靜劑、降血壓藥、α阻斷劑等,會產生血壓偏低的副作用,當收縮壓降低超過20 mmHg、舒張壓降低超過10 mmHg,患者從躺到坐、坐到站時,比較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
張嘉修表示,排除脫水、大量失血、糖尿病、心臟病、荷爾蒙分泌失調、腎上腺失調、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細菌感染等原因;根據國內統計資料顯示,長期低血壓患者僅占總人口約2%,常年維持一定的比例,並沒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最新!!112年10大死因,1疾病連續42年第一,新冠肺炎跌至第6名,醫師疾呼:趕緊恢復疫情前1習慣
。過年配蔬菜豌豆,抗老化、防癌,還能降血壓,但2類人別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