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日前北半球許多國家,包括美國、德國、丹麥、英國、俄羅斯、日本等民眾,只要在夜晚走出家門到沒有光害的地方,便可直接用肉眼欣賞過去得飛到極地才能看到的美麗極光。

由於太陽表面的劇烈活動引發20年來最強的地球磁暴,強烈磁暴事件雖然衝擊電力與通訊系統,包括GPS導航可能產生誤差,訊號可能會延遲,衛星甚至會遭受干擾等等。另一方面,因為強烈磁暴的關係,讓大氣層中充滿磁力,導致全球極光大爆發,包含歐洲、美洲和亞洲等不少緯度不高的地區都能看見極光。

極光不傷眼 更要留意生活中的藍光

專精白內障、視網膜、黃斑部複雜性等眼科疾病的眼科手術中心院長張正忠表示,極光是一種美麗的自然現象,波長在人類安全感知的可見光譜範圍內,與紫外線輻射不同。紫外線過度照射會對眼睛和皮膚造成損害,但極光發出的可見光的能量在一般情況下,不足以傷害我們的眼睛,包括角膜、水晶體、視網膜、黃斑部、視神經等結構。不過,要注意的是在寒冷的觀測環境下,眼睛容易乾澀不適,需要注意滋潤、多眨眼,以及適度閉眼休息,同時還要注意保暖,並補充足夠的水分。

真正傷害眼睛的反而是大家每天都在使用的手機或平板,比看美麗的極光更糟糕。手機或平板等3C產品中的藍光不同於自然光,雖然我們看到的光都是無色的,但就光學的角度來說,光線中含有相當多種顏色,其中藍光光線能量較高、波長最短,與波長315400的長波紫外線(UVA)最接近。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藍光容易被視網膜色素吸收,可能會刺激眼睛中的感光細胞,釋出有害物自由基,不僅容易造成水晶體變得混濁引發白內障,對視網膜黃斑部更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白內障不再是中老年專屬

張正忠指出,白內障是一種因為眼球表面的水晶體變得混濁,導致視線模糊的眼睛疾病,主要成因與老化、高度近視、糖尿病或遺傳等因子有關。白內障並不會突然看不見,剛開始對患者的工作、日常生活影響不大,可能只是感覺「視力又變差了」、「需要常更換眼鏡」,但症狀是不可逆的,眼睛變得容易疲勞、或閱讀、開車不方便等等,看遠看近都不清楚,逐漸影響生活品質。

過去5060歲以上的中老人是白內障的高危險群,但現在有許多3040歲中年人,就因為水晶體過熟而需要透過手術來置換人工水晶體,而且全球都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統計,台灣白內障手術個案年年增加,從109年的24.4萬人,到了111年已經有25萬人,大約以5%的比例增加中,目前主流的治療方式是更換人工水晶體。

水晶體種類多 依需求做選擇

人工水晶體具有多種功能,選擇相當多樣化,像是單焦點、多焦點、非球面、矯正近視、矯正散光、抗老花、抗藍光、抗紫外線等等。依不同功能大致可分成5大類,再加上散光片的選擇,還能細分成10多種不同的類型,其大致可分為三焦點、非繞射型延伸焦距、單焦點、繞射型延伸焦距等種類。

張正忠進一步說明,醫師會評估患者的生活型態,建議最適合的水晶體,舉例來說,想維持原先樣態,就可用健保給付的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原來視力是多少,術後視力就是多少,例如原來有近視、老花,術後仍需戴眼鏡矯正;但如果術後不想戴眼鏡,就可選三焦點人工水晶體,除了免除戴眼鏡的麻煩外,對大眾普遍的眼距需求:一個手臂長以內的距離約60公分的視力清晰度,像是寫字、打電腦、用平板,以及炒菜、挾菜等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好視力,另外,還能降低夜間發生眩光的問題。

術後仍要保護眼睛

目前採用的白內障微創超音波乳化手術,手術時間短、傷口小、復原快、照護簡易,術後只須要按時點眼藥水、定期回診、前12週使用保護眼罩或眼鏡避免碰撞。若是雙眼均有患白內障較為嚴重的患者,兩眼手術一般會間隔24週,第一眼術後良好導致兩眼視差嚴重的患者,可以考慮間隔1週,平衡雙眼的立體感,盡早恢復正常工作和作息。

白內障是人體老化的一種疾病,每個人都逃不掉,只是發生時間的早晚,但我們可以延緩發生的時間。張正忠建議,從小就要控制近視的度數,避免進展為高度近視;日常也要做好眼睛防曬,外出戴太陽眼鏡,降低暴露於紫外線或藍光中;由於菸草中的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及重金屬等,會造成水晶體變性、混濁,因此戒菸酒能降低水晶體硬化和白內障風險;最後,少用手機、平板和電腦,定期眼科檢查,才能及早發現並治療。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抗藍光、防近視必吃「5種超級營養素」!營養師認證 公開私藏「1護眼飲品」配方
全球極光大爆發,美、歐、日、中民眾紛紛曬極光美照,看極光會傷眼嗎?眼科醫師給答案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