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口堰塞湖湖水沿著靳珩隧道溢流,再流回立霧溪主河道。圖/林保署提供
燕子口堰塞湖湖水沿著靳珩隧道溢流,再流回立霧溪主河道。圖/林保署提供

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昨(17)日發生大規模土石崩塌,導致立霧溪河道受阻,形成新的堰塞湖,目前湖水已由台8線靳珩隧道東口溢流再流回立霧溪主河道。目前林保署評估啟動壩體降挖及導流減災作業,也解釋了為何燕子口堰塞湖能立即開挖、馬太鞍溪堰塞湖卻無法處理的疑問。

今(18)日早林保署會同施工廠商已循中橫公路進入現場,評估啟動壩體降挖及導流減災作業,不過外界也好奇為何燕子口堰塞湖可迅速評估展開降挖、導流工程,但馬太鞍溪堰塞湖則無法在前期進行處理林保署解釋,兩者在壩體規模、地理環境、交通可達性及施工條件上天差地別,無法混為一談。

馬太鞍溪堰塞湖與燕子口堰塞湖比較。圖/林保署提供

馬太鞍溪堰塞湖位於海拔1000公尺霧林帶等深山峽谷,無道路可通,步行進入也需五天以上,堰塞湖沿溪谷至下游河段逾13公里,溪谷高聳,河道狹窄彎延、巨石多、高低落差大;加上11月以前屬汛期,無法開設溪床便道。相較之下,燕子口堰塞湖量體小,壩體阻塞溪流之位置即為燕子口台8線公路,人員與機具能快速接近壩體施設減災工程。

此外,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體高200公尺,土石體積達2億立方公尺、蓄水量約9,100萬噸;相較之下,燕子口堰塞湖壩高僅54公尺,壩體體積約40萬立方公尺、蓄水量約270萬噸,壩體體積僅為馬太鞍溪堰塞湖的0.2%,工程介入的難易度也明顯有別。但林保署強調,針對花蓮兩處堰塞湖均持續密切監測,將與中央及地方單位密切合作,確保人員與下游居民安全。

燕子口昨日發生土石崩塌,導致立霧溪河道受阻形成堰塞湖。圖/林保署提供

責任編輯/施佳宜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