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常春月刊>

肺炎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個包含多種類型的呼吸道疾病,每種肺炎的成因、危險族群與治療方式都不同。從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肺炎,到病毒、吸入異物或免疫力低下造成的肺炎,了解肺炎的類型與症狀,不僅有助於早期預防,也能讓治療更精準有效。

1.急性肺炎

可分為社區型肺炎及院內行型肺炎,主因是由細菌感染引起,常見的致病菌為肺炎鏈球菌、黴漿菌、肺炎披衣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以及流感嗜血桿菌。值得注意的是,院內型肺炎是因病患住院而感染的肺炎,容易產生細菌抗藥性。

年輕肺炎病患多是肺炎鏈球菌、黴漿菌,年紀大於60歲的肺炎病患以肺炎鏈球菌為主;若是重度肺炎併嚴重呼吸衰竭,可能是2種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例如:肺炎鏈球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治療方式:抗生素治療,一般療程大約7~14天,若肺炎併發肺膿瘍、膿胸,需使用有效抗生素約4~6星期。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及流感疫苗,可以降低肺炎的發生率及病情嚴重度。

2.非典型肺炎

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今年以來,造成全球各地的新冠肺炎,就是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治療方式:給予抗病毒藥物,以及支持性療法 

3.吸入性肺炎

在進食、飲食的過程,因為中樞神經或肌肉不協調,導致會厭軟骨沒有關閉完全,進而引發嗆咳,使得異物進入氣管,卻無法藉由吞嚥及咳嗽排除,而造成的肺炎。容易發生於生活不習慣、經常酗酒、意識不清、昏迷、吞嚥不良、腦中風或老年人,以及環境長期吸入灰塵、氣體、毒性化學物質者。

治療方式:抽痰或是化痰、止咳藥物、類固醇藥物治療。另外,液體食物添加增稠劑,可以預防發生嗆咳。

4.免疫力低下引發的肺炎

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心臟衰竭、癌症、愛滋病、吸菸,或是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類固醇者。

治療方式:針對疾病給予適當的治療方式,預防免疫力低下引發的肺炎。

5.間質性肺炎

臨床上,間質性肺炎是醫師感到棘手的疾病之一,目前病因不明,常見包括:結締組織疾病、類肉瘤、過敏性肺炎、藥物。

治療方式: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僅能長期給予抗生素治療。

10招預防肺炎
1.肥皂勤洗手,避免病菌從口鼻進入。
2.流行感冒季節或身體抵抗力較弱時,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3.避免與感冒的人接觸,必要時可以配戴口罩。
4.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5.多喝水,每天喝2000~3000c.c.以上。
6.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及適度運動,增加免疫力。
7.吸菸者須戒菸。
8.臥床病人應每2小時翻身一次,並拍痰;若可以下床則鼓勵下床,促進痰液排出
9.出現痰液增加、顏色變黃、變黏稠、發燒、咳嗽、呼吸困難加劇、意識混亂或嗜睡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10.肺炎高危險族群,例如:年滿65歲以上老人、罕見疾病患者、6個月以上~2歲以下幼兒等,應接種流行性感冒疫苗及肺炎雙球菌疫苗,預防發生肺部感染。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只是感冒卻變肺炎?醫曝原因 尤其「5種人」風險超高
·感冒→肺炎!醫示警「關鍵症狀」:有些人不咳嗽、不發燒 1招有效預防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