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1日是「世界蕁麻疹日」(Urticaria Day),今年的主題為「未被滿足的需求及其解決之道」(Unmet Needs: The Path Forward for Urticaria)。台灣已經有多家醫院通過認證,成為國際「蕁麻疹參考及卓越中心」(Urticaria Centers of Reference and Excellence, UCARE)的成員,將共同守護病友健康。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卓雍哲指出,蕁麻疹治療上最大的挑戰,是病友與醫師對疾病成因與治療方式仍缺乏充分理解,導致症狀未能獲得良好控制;他提醒,只有正確認識疾病並依循治療指引,才能真正改善病情。
典型症狀:反覆紅疹、劇烈搔癢
卓雍哲表示,蕁麻疹的主要表現為皮膚出現圓形或不規則紅疹(風疹塊),常伴隨強烈搔癢,並具短暫性與遷移性特徵;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合併嘴唇、眼皮或喉嚨腫脹,形成血管性水腫,嚴重時可能危及呼吸安全。
若是症狀持續超過六週即為慢性蕁麻疹,短於六週則為急性蕁麻疹。急性蕁麻疹常與過敏反應相關,例如食物、藥物或感染;慢性蕁麻疹則源於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並可能與自體免疫或內分泌異常有關。
慢性蕁麻疹又可細分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SU)與慢性誘發性蕁麻疹(CIndU),後者需要透過特殊測試才能確診。
治療有共識,首選抗組織胺
卓雍哲說明,針對治療,目前國際已建立標準共識。第一線用藥為長效型非嗜睡性抗組織胺,可以依照控制情況逐步增加劑量;若是效果不好,可以考慮使用抗免疫球蛋白E生物製劑,第三線則為免疫調節藥物。但病友切勿因為症狀暫時好轉而提早停藥,否則免疫系統尚未完全調整,容易導致疾病反覆發作。
卓雍哲強調,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避免誘發因素與良好生活習慣同樣是關鍵。常見惡化因子包括辛辣食物、酒精、悶熱環境與壓力;另外,規律的生活作息、減少壓力,對病情改善也都會有正面的幫助。
病友資訊平台上線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為提升病友認知,已經於去年建置「蕁麻疹資訊站 Line@ 平台」,提供相關疾病知識與工具;目前國內多家醫院也加入 UCARE,期望透過專業團隊合作,讓更多病友獲得有效治療,提升生活品質。
聽聽醫師怎麼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jmblvIBwQ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她蕁麻疹頻繁發作,竟是「早上喝1飲品」誘發! 醫揭:7成可透過1招改善
. 跟蕁麻疹不同!全身起皮疹又紅又癢「蕁麻疹性血管炎」 醫解析病因...會痛還會留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