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釀災後,從空拍監測顯示,壩體已經出現明顯的「V形缺口」,專家警告,只要周邊鬆軟地質再度崩塌,就可能導致「第二個堰塞湖」出現;而回顧發生溢流當天,雖然有發出3封「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但不少網友直呼,上頭寫著「堰塞湖發布紅色警戒」、「水位發生溢流」快往高處避難,對於「溢流」這個詞不覺得危險,更不要說會想逃跑。
壩體「V形缺口」下切118公尺深 專家憂:恐致第二個堰塞湖
空拍機從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俯瞰、空勘,只見湖水持續從溢流口沖刷壩體,兩側崩塌坡面還是很不穩定。最新數據顯示,壩頂高度已經下降到82公尺,溢流後下切了118公尺的深度,湖區面積13.5公頃,目前蓄水量600萬噸是原來量體的6.6%。
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壩頂下降、蓄水量減少。圖/台視新聞現在專家更擔憂,一旦周邊鬆軟地質再度崩塌,就可能形成新的堵水點,導致「第二個堰塞湖」形成,台大地質系教授王昱提到,規模五左右的地震或者是一個比較強的降雨,就可能會導致這兩側在前緣很陡峭的天然壩剩餘材料,會再崩塌到主流裡面,可能就會形成一個30公尺、40公尺高左右的新一個堰塞湖。
9/23告警三封「溢流」訊息曝 網友:為何不「潰堤」
另外,民眾發現,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在23日發生溢流當天,一共收到3封簡訊,從早上發布示警堰塞湖紅色警戒,水位將發生「溢流」,到下午3點簡訊提到「已發生壩頂溢流」,還有下午4點25分傳來「堰塞湖已溢流」,下一波更大水流及土砂將迅速向下游移動。
不少網友對於簡訊中提到「溢流」的字眼,直呼「為什麼不直接講潰堤」,認為講溢流會覺得沒那麼危險,「活了一輩子都沒看過的詞,就像罐頭訊息,無法意識到潛在危險」!
9/23三封簡訊推播,被質疑警示力度不大。圖/台視新聞台大地質系教授魏國彥解釋,一直講溢流,會讓民眾警覺淡一點,每一個詞都有它的定義,「溢流」就是沒有把問題的本質看得很透徹,如果用壩就清楚很多,尤其它是一個自然土石堆出來的東西,他認為溢流下一步就是潰壩。
面對民眾直呼簡訊發的太無感,中央也宣布,未來將透過防空警報示警系統,比照海嘯警報方式,「短音5秒、停止5秒,循環9次播放」,要讓緊急區域的民眾及時收到消息,立即避難!
台北-花蓮/魏于恬、余苓瑀、陳勁曄 責任編輯/張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