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歲的阿琴姨一向健康,平時除了高血壓與偶爾頭暈,每天都會到公園散步、做健康操。然而,最近兩三個月,她的家人與朋友發現,她的步伐變得緩慢僵硬,手也開始顫抖。一位朋友提醒,她的症狀與巴金森氏症相似,建議就醫檢查。

在神經內科就診後,醫師檢視病史與用藥紀錄,發現阿琴姨近期因頭暈服用的新藥,可能引發類似巴金森氏症的副作用,建議停藥後觀察,果然停藥兩三週後,她的手抖、僵硬與步伐遲緩大幅改善。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毓禛指出,這類「藥源性巴金森氏症」在門診並不少見,患者常被誤認為真正的巴金森氏症,因而被開立不必要的藥物,甚至延誤治療時機。若停藥過慢或忽視症狀,有些患者的神經損害可能無法逆轉。

為什麼藥物會造成「巴金森氏症樣」症狀?

藥源性巴金森氏症主要因藥物阻斷大腦多巴胺受體(尤其是第二型受體),導致系統失衡,進而出現手抖、動作遲緩、肌肉僵硬、步態不穩等症狀。雖然與退化性巴金森氏症表現相似,但不同的是,停藥或換藥後通常能明顯改善。

高風險藥物族群

精神科藥物:抗精神病藥、抗憂鬱藥、情緒穩定劑

腸胃科藥物:部分止吐藥(作用於多巴胺受體)

心血管藥物:CinnarizineFlunarizineVerapamil

其他:少數免疫抑制劑與特定藥物

王毓禛提醒,長者因代謝功能下降,對藥物更敏感,罹患風險相對更高。

如何自保?

關鍵在於醫病溝通。

完整告知病史與用藥清單:讓醫師能全面評估風險。

觀察異常症狀:若在服藥後出現手抖、僵硬、動作變慢等,應立即回診諮詢,勿自行停藥或忽視。

王毓禛強調,只要提高警覺並與醫師密切合作,就能及早辨識藥物副作用,避免誤診與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身邊人出現「這10種行為」小心是失智症警訊! 亂擺東西、紅燈照闖注意
·失智症新藥「樂意保、欣智樂」差在哪? 醫解析適用對象、副作用與給藥方式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