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滾滾泥水沖毀光復鄉市區,造成嚴重死傷。針對堰塞湖處理方案,農業部長陳駿季今(25)日指出,專家會議討論了「爆破、虹吸、壩頂開便道降挖」三種方式,其中爆破因恐引發周邊山區更大規模土石流崩塌,已被排除;而虹吸及壩頂降挖因壩體結構不穩定,亦無法實施。陳駿季強調,目前僅能透過有效的水位監測,及時預警,讓中下游居民能提前撤離,這是當前最可行且有效的防災策略。
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林保署於7月26日成立應變小組,成立後陸續召開3次專家會議及2次跨部會專家會議,並在此期間完成17次取像任務,針對壩體結構與水量進行詳盡分析。
陳駿季提到,專家會議及跨部會會議中討論了幾個重點。首先,針對壩體若出現安全問題,可能帶來的後果進行了分析。壩體安全評估涵蓋了對下游居民可能產生影響的四種情境,包括自然溢流、颱風豪雨引發的溢流、地震導致壩體結構不穩定,以及壩體底端滲漏水。專家團隊針對這四種情境進行了詳細分析,並納入當時的天氣與降雨量等因素考量。這些分析結果將作為後續預防性疏散的重要參考依據。
第二個討論重點是如何進行壩體的移除。陳駿季表示,在壩體移除過程中,專家會議針對三種可能的情境進行了討論,分別是「爆破拆除」、「虹吸排水」以及「壩頂開便道降挖」。
陳駿季指出,當時專家會議討論中認為,爆破絕對不可行,因為壩體位於土石流崩塌的區域,若進行爆破可能會引發周邊山體土石流更大規模的崩塌。至於虹吸和壩頂降挖的方案,考量到當時壩體結構不穩定,且相關人車無法通行道路,要立即進行壩體移除幾乎不可能。
因此,陳駿季表示,專家會議決議現階段應以「有效監測水位」為主,當監測到危險性時,能及早通知中下游居民進行預防性撤離,這是目前討論出最有效的防災策略。
陳駿季表示,雖然目前壩體已下切約105公尺,但水量仍有至少1300萬噸,壩體的整體穩定性尚待進一步確認,將持續密切監控。只有在確保安全後,才會針對下游居民解除警戒,他也提醒中下游居民務必提高警覺,未正式解除紅色警戒前,切勿靠近溪邊,並時刻注意自身安全。
陳駿季強調,整個行政團隊目前仍以救災為優先,並希望透過各種措施,讓居民能儘早返鄉回歸正常生活。
責任編輯/蔡尚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