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趾外翻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足部問題,許多人卻對它存在不少迷思與誤解。大拇趾往外偏離足趾中軸線,看似僅是外觀上的變形,實則可能引起疼痛、發炎、行走困難,甚至牽動膝關節、髖關節等上位關節,影響整體生活品質。究竟這個問題為什麼會發生?誰是高風險族群?是否一定要手術治療?

國泰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奕志表示,許多患者都是直到拇趾疼痛難忍,或是找不到合適鞋子穿的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拇趾外翻不只是外觀上的困擾,若是沒有妥善處理,恐怕會影響日常生活,包括行走路的姿勢會異常、腳趾因為擠壓而變形,鞋子變得難以合腳,長期下來可能引發膝蓋與髖關節疼痛等連鎖問題。

最常見的症狀是拇趾往外偏移,腳掌內側關節突起,進而出現紅腫、摩擦、疼痛等現象。患者可能會感到行走時困難,鞋子無法正常穿著,長期下來還可能導致第二腳趾槌狀趾或其餘趾骨變形的狀況。

拇趾外翻典型5症狀
1.拇趾明顯向外偏移:足部第一蹠趾關節變形,足內側出現突出,形成「骨包」或拱起的腳部輪廓。
2.局部紅腫與持續摩擦痛:因與鞋內側重複摩擦,經常引發紅腫、皮膚易起水泡或形成厚繭。
3.行走不適與足部疲勞:疼痛會導致步態改變,久而久之可能造成重心偏移與關節負擔。
4.鞋子選穿困難:日常鞋款如高跟鞋、楦頭窄的鞋型,逐漸難以容納變形拇趾,迫使患者改穿拖鞋或特製鞋。
5.第二趾與其他趾頭變形:拇趾偏移勢必影響鄰近的腳趾,常造成第二趾向上屈曲形成「槌狀趾」,甚至影響其他趾骨排列異常。

女性與有家族史者需注意

陳奕志指出,臨床經驗與研究顯示,女性罹患拇趾外翻的機率遠高於男性,主要與遺傳因素與穿鞋習慣密切相關。家族遺傳是已知的重要風險因子之一;若家族中父母、兄弟姊妹曾有拇趾外翻病史,其後代子女出現相同問題的機率也會提高,這是因為足部的骨骼排列、關節結構及韌帶鬆弛度等具有遺傳傾向。

女性穿著尖頭鞋、高跟鞋或楦頭過窄的鞋款,容易長期擠壓前足,增加拇趾向外偏移的風險。這些鞋款在外型上或許修飾腳型、拉長腿部比例,但在功能上卻不利於足部健康。特別是在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時的情況下,足部前端的壓力更加集中,容易造成關節變形。

值得注意的是,不當鞋款雖非拇外翻的直接成因,卻是加速變形的重要誘因。陳奕志進一步指出,若本身已具有遺傳傾向,再長期穿著不合腳的尖窄鞋型,將顯著提高拇趾外翻的發生風險與惡化速度。

許多女性自青春期後即開始接觸高跟鞋與尖頭鞋,這些鞋款在職場、社交與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對足部造成長期壓迫。即使年輕時未感明顯不適,隨著年齡增長,仍可能出現變形、疼痛或行走困難,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因此,陳奕志呼籲,具有家族史的女性應提早注意足部狀況,並避免長期穿著不合腳的鞋款。若已出現初期症狀,如拇趾輕微外翻、關節腫脹或穿鞋時摩擦不適,應及早尋求骨科或足踝專科醫師評估,透過適當的鞋墊支撐、足部運動或矯正器具,來延緩惡化。

年齡增長也是危險因子
陳奕志說明,隨著年齡增長,足部韌帶與關節穩定性逐漸退化,也可能加速拇趾外翻的發展。許多患者在中老年時才發現拇趾明顯變形,這是因為長年累積穿鞋不當或本身結構異常(如扁平足)所致,直到影響穿鞋與步態時才被察覺。

何時該考慮手術?

陳奕志指出,當拇趾外翻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引發如步態異常、鄰近腳趾變形等併發問題時,便應考慮進一步的治療,並評估是否需要手術介入。他特別提醒,若出現以下四種情況,建議儘早尋求骨科醫師診斷與處置:

1.長期疼痛、影響行走:若拇趾外翻導致持續疼痛,影響正常行走,甚至改變步態並牽連膝關節或髖關節負擔,便應積極評估治療時機。

2.無法穿著一般鞋款:當腳型變形導致難以穿入一般鞋款,影響日常活動與社交場合,甚至造成心理壓力時,即表示病情已不容忽視。

3.第二腳趾變形明顯:當拇趾外翻導致第二腳趾受擠壓,出現上翹、側彎或槌狀趾等變形,代表足部結構已顯著失衡,需考慮更積極的矯正介入。

4.足底皮膚損傷反覆發作:若腳掌內側突起部位反覆因摩擦而紅腫、起水泡、破皮,甚至出現繭或潰瘍,表示局部壓力過高,應透過矯正方式解除病因。

現代骨科手術已大幅進步,許多患者可透過微創技術進行矯正,手術僅需小切口,即可精準調整骨頭與軟組織位置,術後恢復期短、傷口小、疼痛感低,也不需打石膏固定,讓患者能在更短時間內恢復日常行走與活動能力。

陳奕志坦言,雖然手術可有效改善足部變形與症狀,但若術後仍持續穿著不合適的鞋款,或不配合足部復健與運動訓練,仍可能出現新的變形。因此,手術雖然有效,但術後照護與生活習慣的調整,才是真正維持療效的關鍵。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拇趾外翻困擾長達10年,1種手術治療後,登山、健走都沒問題
.長途健走後腳痛爆?醫曝2招舒緩鐵腿+足底筋膜炎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