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股屢創新高,但有網友擔心,自己定期定額買ETF會不會反而輸給「一次性單筆投資」的獲利?專家指出,定期定額雖然報酬較低,但能分散風險,避免一次套牢;此外,即將登場的「超級央行週」,美國聯準會與台灣的央行理監事會議將在18日同一天召開,有專家指出,若美國如預期降息,而台灣央行按兵不動,可能進一步擴大美元與新台幣的利差,引發資金流動效應。
定期定額不如單筆投資?專家:分散風險
抓不準股票何時會漲會跌,為了降低風險,不少人會以「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不過有網友求問說,他定期定額買ETF,每個月中買一點,但台股現在漲那麼多,「定期定額不就超虧嗎」?舉例來說,假設台股一年漲幅20%,一次投入12萬元,買進指數型的ETF,估算一年後獲利約2萬4千元,但如果分期每個月投入1萬元,若平均買在較高價位,估算一年的報酬率可能不到2成,等於比一次性單筆投資利潤來得低。
定期定額和一次性投入差異。圖/台視新聞但也有網友認為,「如果能完美預測每次漲跌,當然可以做短期價差,可是就是因為沒人知道會漲會跌,定期定額就是在分攤成本,減少一次性套牢的風險」。
網分析「定期定額」就是要分攤成本,減少一次套牢風險。圖/台視新聞證券分析師白易弘提到,0050元大台灣50在COVID-19疫情以來一路上漲,才有這樣的事後論證,一次性投入的話,假設在多頭行情之內,投入的時間點在相對成本低,自然報酬率就會是最大,但所承受的就是跌價風險,定期定額就是分散擇時的風險。
9/18「超級央行週」 專家估美國降息:利差增大恐資金流動
另一方面,美國聯準會和台灣央行理監事會議將在9/18同一天登場,專家指出,若美國符合預期降息,而台灣央行按兵不動,可能進一步擴大美元與新台幣的利差,引發資金流動效應。
證券分析師許博傑認為,美國聯準會應該是肯定會降息,如果美國聯準會有釋出,未來政策會更寬鬆,當然美元弱勢可以想見,台幣在這裡就有機會在短線上再見到比較明顯的升值。
超級央行週即將起跑,每一個決策都將牽動全球匯率與資金流向。
※投資有賺有賠一定有風險,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台北/林品瑄、黃聖權 責任編輯/張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