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中的主要成分是鈣質與礦物質,骨密度會在20~30歲時達到高峰,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流失,骨頭變得鬆散脆弱,這就是「骨質疏鬆症」。65歲的林奶奶,因背痛長期依賴止痛藥,就醫檢查後確診骨質疏鬆,目前透過口服藥物與生活調整,症狀已獲得改善。
銀髮族每7人就有1人骨鬆
根據國健署2017–2020年調查,65歲以上長者約每7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女性比男性更常見。常見症狀包括背痛、駝背、身高變矮,嚴重時甚至可能因輕微碰撞就骨折。骨質疏鬆主要分為兩類:女性因停經後雌激素驟降而導致的「停經後骨質疏鬆症」,以及因年齡增長、營養吸收下降造成的「老年性骨質疏鬆症」。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簡子軒指出,危險因子分為不可控制(如女性、年齡大於70歲、家族病史、體型瘦小)與可控制(如缺鈣、少運動、抽菸、飲酒、過量咖啡等)。
臨床診斷通常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檢測骨密度,並依「T值」分級:-1以上為正常,-1至-2.5為骨質不足,低於-2.5則確診骨質疏鬆。治療方式主要分為抑制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可透過口服藥或針劑進行,須依患者體質與病史調整。
簡子軒表示,由於骨質一旦流失難以恢復,預防重於治療,因此建議:
*飲食:每天喝牛奶、攝取深綠色蔬菜與豆製品。
*運動:快走、慢跑等負重運動可刺激骨質生成;並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幫助合成維生素D。
*生活:改善居家環境,浴室與廚房加裝防滑設施;同時培養肌力與平衡感,降低跌倒與骨折風險。
及早養足骨本,才能延緩骨質流失,保持行動靈活與生活品質。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中風復健愈早開始效果越好!!1原因讓很多患者中途放棄;生活自理是復健最大目的ft. 王柏堯(台北榮總復健部職能治療師)
.復健不是痠痛、中風患者才需要嗎?癌症為什麼要復健?什麼是癌症復健?ft王柏堯 (北榮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