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並非單一原因造成,從飲食到疾病都可能影響血紅素生成。長期缺鐵或遺傳性疾病如地中海型貧血,會使血紅素生成減少,容易發生貧血。若骨髓受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增殖性白血病或癌細胞侵入,也會影響造血功能,引發貧血。
多種疾病可能引發貧血
1.慢性失血:腸胃道出血、消化性潰瘍、大腸癌等,血液流失往往不易察覺。
2.女性特殊狀況:子宮肌瘤或經血過多,也可能造成血液過度流失。
3.特殊族群:孕婦與兒童生長發育期,對鐵、維生素B群、葉酸需求大,缺乏時易貧血。
4.家族遺傳:地中海型貧血可能傳給下一代,產下重型貧血嬰兒的風險提高,因此有家族病史的夫妻建議進行產前檢查。
找出病因 對症治療最關鍵
貧血常見症狀包括臉色蒼白、頭暈、心悸、乏力等,但必須透過血液檢查才能確診。以缺鐵性貧血為例,血檢可發現紅血球變小、血紅素下降,血清鐵蛋白也降低。
改善貧血不宜盲目補鐵或只吃補血食品,應先找出病因再治療:
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貧血,先治療潰瘍。
長期鐵質不足,透過飲食補充富含鐵的食物。
地中海型貧血患者不宜補鐵。
補鐵注意事項
若需補鐵,口服鐵劑最方便。即使血紅素恢復正常,也建議再持續服用2個月,提高鐵質儲存。服用鐵劑常會出現黑色便,但這屬正常現象,不代表腸胃出血,無需過度擔心。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紅棗養氣補血還護肝!保存不當恐傷眼、傷肝 中醫師教「1招」秒辨新不新鮮
.吃櫻桃補鐵、補血其實沒效! 專家揭「隱藏4益處」:晚上睡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