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10

文/畢翠絲

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好發於長期陽光曝曬的部位,如臉部、鼻子周圍,特別是在年長者中最為普遍。好萊塢影星休·傑克曼因成功詮釋「金鋼狼」一角而聞名,他曾多次經歷皮膚癌復發,並勇敢與粉絲分享自己的抗癌歷程。他提醒大家:「不要像我一樣傻」,要定期進行皮膚檢查並塗抹防曬乳,來降低風險。

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李政源表示,休·傑克曼罹患的「基底細胞癌」是台灣最常見的皮膚癌之一。皮膚癌類型多樣,發生原因與陽光曝曬、遺傳因素及環境影響密切相關。根據不同的細胞類型,可分為基底細胞癌、鱗狀上皮癌(扁平細胞癌)及黑色素癌。此外,乳房外柏哲德氏症、皮膚淋巴癌等類型雖然較少見,仍需關注。

皮膚癌的主要類型

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好發於長期陽光曝曬的部位,如臉部、鼻子周圍,特別是在年長者中最為普遍。特徵為生長緩慢與局部侵犯,最常見的結節型基底細胞癌,其惡性程度較低,極少發生轉移。外觀上通常呈現黑色或與膚色相近,具有珍珠樣光澤,邊緣稍微凸起,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潰瘍及血絲。

鱗狀上皮癌(扁平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是從皮膚鱗狀細胞長出來的皮膚癌,好發在陽光長期照射之處,如耳朵、臉部、唇和嘴部。鱗狀細胞癌較易有表面粗糙紅斑、結痂、搔癢、疼痛等症狀,是第二常見的皮膚癌類型。如果沒有處理,少數可能會經由淋巴散播出去,轉移到其他部位。早期病變可能表現為日光角化症或波文氏病,這些原位癌如未及時治療,可能進一步發展為侵襲性的鱗狀上皮癌。

黑色素癌

黑色素癌是源自皮膚或身體其他部位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腫瘤。由於高度的惡性形態,雖然盛行率低,但一直是皮膚癌當中,較為致命的惡性腫瘤。台灣近年來盛行率約十萬分之一,每年約兩百多個新診斷個案。

乳房外柏哲德氏症

常見於鼠蹊部、會陰部,臨床常為紅色濕疹樣病灶,容易被誤診為慢性濕疹且類固醇治療反應不佳。若鼠蹊與會陰部皮膚持續紅腫、脫屑、瘙癢,糜爛等症狀,且治療效果不佳,應及早就醫檢查。此外,乳房外柏哲德氏症的患者,也可能合併其他內在器官癌症,如攝護腺癌、大腸癌等癌症。

皮膚淋巴癌

皮膚淋巴癌如蕈狀肉芽腫等,可能呈現紅疹、斑塊,甚至突起的腫瘤等型態,皮膚可能會有搔癢、乾燥脫屑、萎縮等皮膚變化,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常常被誤診為濕疹。但若病程反覆,且長期治療效果不好又惡化時,就須保持警覺。

皮膚癌的風險與辨識

李政源表示,多種因素可能增加皮膚癌風險,如紫外線傷害是基底細胞癌與鱗狀上皮癌的主要誘因;膚色較淺者因黑色素較少,較容易受紫外線傷害;家族成員曾罹患皮膚癌,風險相對較高;長期無法癒合的傷口,可能演變成皮膚癌;過去台灣中南部飲用地下水產生砷中毒及長期輻射線接觸,均可能增加風險;患有自體免疫疾病與使用免疫調節劑的患者罹患皮膚癌的風險會增加。

要注意皮膚的顏色變化,顏色是否分布不均;形狀是否規則,邊緣是否模糊,局部腫瘤是否增厚異常脫屑;身上有沒有潰瘍或持續不癒合的傷口;皮膚上病變是快速增大,或反覆結痂流血。是否有慢性不好的濕疹,且情況反覆惡化等等狀況。

皮膚癌的治療方法

治療皮膚癌的手術方式繁多,當腫瘤侵犯範圍較小時,外科手術切除通常是第一線治療,並能達到根治效果。

基底細胞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治癒率高且復發機率較低。至於鱗狀細胞癌,主要也是透過手術切除,若為早期發現的原位鱗狀細胞癌,可透過冷凍治療、局部化療藥物或光動力治療等,即可控制病情。若發現較晚,則可能需要合併局部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甚至免疫療法等治療。

黑色素瘤的治療則需依照期別調整策略。早期以手術切除為主,並視情況決定是否進行前哨淋巴結切片術或淋巴結廓清手術。若屬中晚期,則因轉移風險較高,可能需要結合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多種方式,以徹底清除癌細胞。

多次手術仍殘留的基底細胞癌

一名中年女性患者,罹患風險較高的浸潤型基底細胞癌,過去曾進行四到五次手術。由於腫瘤浸潤極深,每次手術後的病理報告,反覆顯示殘留癌細胞,讓患者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

當患者出現在李政源診間時,情緒幾乎潰堤。評估患者的病史與病理型態後,為了徹底移除癌細胞,採用廣泛性切除手術,且手術深度深達骨膜,最後終於完全清除病灶。儘管大部分基底細胞癌屬於低風險型,但部分特殊型態或較高風險的分型,仍可能導致反覆復發,甚至惡化。患者在術後應密切配合醫師,確保病灶完全清除與規則追蹤。

乳房外柏哲德氏症患者的診療延誤

一名70歲男性患者,因鼠蹊部出現異常病變,因害羞而未及時就診,導致病灶擴散。當患者出現在李政源診間,病變範圍已相當廣泛,診斷為乳房外柏哲德氏症。這類病變的治療通常需要大範圍切除,手術範圍往往需擴大2公分以上,以確保病灶完全去除。

乳房外柏哲德氏症也可能與內部惡性腫瘤相關,常見的關聯癌症包括攝護腺癌、大腸癌、乳癌及膀胱癌等。這名患者住院後,進一步檢查發現,同時罹患攝護腺癌,醫療團隊會診進行相關治療。

這一名案例顯示,某些皮膚腫瘤可能因治療不完全或診療延誤帶來風險。患者應提高警覺,對於反覆發作、不易痊癒的皮膚病變或濕疹,務必及時就診。

李政源提醒,雖然皮膚癌的盛行率逐年上升,隨著醫療進步,皮膚癌的診斷與治療有許多新進展,即使末期皮膚癌患者的存活率也大幅改善。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下唇突長痣恐是癌徵兆!皮膚癌、單純長痣怎麼分? 醫授「7特徵」辨別
·沒太陽也可能罹皮膚癌! 醫證實「5大危險因子」:你恐正暴露其中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