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生在深蹲後起身時,突然感到眼前一黑、頭暈目眩,以為是地震;近期也常覺得疲憊、食慾下降。另一位陳小姐則經常胸悶、喘不過氣,稍微活動就覺得全身不對勁,甚至懷疑是心臟出問題。
台北慈濟醫院教學部副主任劉子弘指出,陳小姐每次月經量極大,第二天甚至用了十幾片衛生棉仍會滲漏,問診時臉色蠟黃,眼結膜與指甲也顯蒼白,經抽血檢查後,確診為缺鐵性貧血,血紅素僅有 7.8 g/dL,鐵蛋白嚴重不足。經補充鐵劑治療約 1.5 個月後,症狀明顯改善。
什麼是貧血?
血液不只是氧氣的運輸者,更是身體維持運作的核心。它由紅血球、白血球與血漿組成,扮演運輸、循環與免疫的多重角色。所謂「貧血」,是指紅血球總量或其中血紅素濃度過低,導致氧氣運送能力下降,使器官功能受影響。
劉子弘指出,貧血的診斷主要依血紅素濃度:男性低於13.0 g/dL、女性低於12.0 g/dL。貧血可分為急性或慢性、輕微或嚴重,而其中最常見的類型就是「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最常見!女性風險更高
缺鐵性貧血常見於:
經血過多(尤其是女性)
懷孕或營養不良
胃腸道出血(如胃潰瘍、腫瘤、痔瘡)
長期素食、吸收不良(如胃切除術後)
在台灣,約 2% 的民眾患有缺鐵性貧血,女性發生率更是男性的兩倍以上。
貧血症狀有哪些?你可能已經忽略!
輕微的缺鐵性貧血常無明顯症狀,或僅出現:
容易疲倦虛弱
頭暈、心悸、氣喘
嚴重時可能導致:
臉色蠟黃或蒼白
手腳冰冷
胸悶、胸痛
頭痛、昏厥
稍微活動即氣喘吁吁、全身痙攣
治療原則:找出原因 + 補充鐵劑
劉子弘提醒,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第一步是釐清病因:
女性:常見是經血過多。
男性與停經後女性:若有缺鐵性貧血,須警覺是否有胃腸道出血,應安排胃鏡或大腸鏡檢查。
其他原因:包括痔瘡出血、慢性發炎或腫瘤等。
治療方式依嚴重程度分為:
口服鐵劑:最常見治療方式,需持續服用 4~6 個月補足體內儲鐵。
注射鐵劑:適合無法吸收口服藥的患者(如胃切除)。
輸血:嚴重貧血、症狀明顯者,需即時輸血穩定生命徵象。
高鐵飲食這樣吃 素食者也有辦法!
日常生活中,適當補充鐵質也是重要關鍵。劉子弘建議可多吃以下食物:
✅動物性來源:
豬肝、豬血、豬心、牡蠣、文蛤、牛肉、豬肉等富含鐵質又易吸收。
✅植物性來源(素食者適用):
紅莧菜、菠菜、豆腐、紫菜、可可粉、黑芝麻、紅豆、五穀米、葡萄乾等。
小提醒:吃含鐵食物時,搭配維生素C可促進吸收,例如與水果、果汁一起食用。
服鐵劑會便黑?正常反應別緊張!
服用鐵劑期間,糞便可能會呈現黑色,這是正常反應,無需驚慌。
但要注意:
茶與咖啡會抑制鐵吸收,建議避免在餐前後半小時內飲用。
若服藥期間出現腸胃不適,可與醫師討論調整劑量或劑型。
醫師提醒:
「不要等到身體發出強烈警訊才正視貧血問題,疲倦、暈眩、氣喘…都有可能是身體缺鐵的警號。」
當你出現疑似貧血症狀,請及早尋求家醫科、內科或血液科協助,確認病因並針對性治療,別讓貧血拖垮你的日常生活與健康品質。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起立蹲下5次超過12秒小心肌少症! 醫曝「致命徵兆」:小腿太細要當心
·絕大多數人姿勢都錯了!彎腰撿東西其實超虐腰 醫點名「1動作」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