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病友長期貧血,不一定只是腎功能惡化的結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日接連收治兩起洗腎病患長期貧血案例,深入檢查才發現,真正元兇竟是消化道腫瘤出血所致——一位是乙狀結腸癌,一位則是胃部腫瘤。醫師提醒,貧血可能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警訊,切勿輕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靜怡說明,台灣洗腎人口已突破9萬人,大多數洗腎病人因腎功能受損,導致紅血球生成素(EPO)不足,容易出現腎性貧血。這類貧血可藉由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改善。然而,若已接受治療卻遲遲無法緩解,或出現異常疲倦、黑便、糞便形狀改變等症狀,就應懷疑是否有其他潛在問題。

北醫附醫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文昭指出,洗腎患者本身就容易有消化道血管異常增生,這些脆弱血管在日常進食時可能被磨破導致出血,進而造成隱性貧血。而消化道腫瘤,如胃癌、大腸癌,常常早期無明顯疼痛症狀,反而是持續性的貧血成了第一個警訊。

醫師建議:

1.長期洗腎者若貧血未改善,應及早檢查消化道健康。

2.留意排便形狀、顏色是否有異常。

滿50歲至74歲民眾,可善用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及早篩檢大腸癌風險。

小提醒:貧血不只是腎病症狀,也可能是癌症的預警!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落實定期檢查,防患未然。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這7種症狀」都是貧血惹的禍!不只頭暈、頭痛還易累 小心視力也會受損
·不只紅色食物補血!1圖看「吃了滿血復活10種食材」 專家激推「這1類」快速且有效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