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43歲的吳先生從事餐飲業,平時需反覆進行炒菜、切菜、刷鍋等手腕動作,還得搬運重物,近來他騎機車上下班時經常感到雙手麻痛,尤其是右手更為明顯,甚至在半夜痛醒,前往就診後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洪怡珣指出,由於患者無法頻繁前往醫院接受物理治療,除了為他訂製手腕副木,協助手腕充分休息,也安排正中神經解離術,透過超音波引導,注射葡萄糖水以緩解神經壓迫,治療兩週後,吳先生的手部不適已明顯改善。
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
洪怡珣表示,手腕的掌側有一條由腕骨與橫腕韌帶組成的腕隧道,裡面通過正中神經及肌腱。當神經受到壓迫,就會出現大拇指、食指、中指與一半無名指的麻刺感,甚至引發拇指肌肉萎縮。
常見好發族群包括:
1.廚師、美髮師、搬運工、技工
2.長時間操作滑鼠或鍵盤的辦公族
3.懷孕期間因荷爾蒙變化產生水腫的女性
女性風險高於男性3-10倍
洪怡珣指出,腕隧道症候群的盛行率約為 4.9%,女性風險為男性的 3 至 10 倍,常見於 40 至 60 歲族群。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關節炎、手腕骨折者的風險也較高。
治療上,輕中度患者多以保守方式為主,包括服藥、局部注射類固醇、復健與配戴副木固定手腕。若已肌肉無力或萎縮,才考慮手術治療。
其中「正中神經解離術」屬於微創治療,藉由超音波導引將液體注入神經周圍,減輕壓迫,研究顯示使用5% 葡萄糖水效果優於生理食鹽水。
如何預防腕隧道症候群?
洪怡珣提醒,要預防腕隧道症候群,日常動作與姿勢非常重要:
*避免重複使用同一姿勢用力
*長時間操作滑鼠、鍵盤時,手腕應低於前臂,前臂要有支撐
*使用手套降低震動,工具手把可加粗
*定期做「肌腱滑動運動」,促進神經滑動、防止壓迫
腕隧道症候群雖然常見,但透過正確治療與生活習慣的調整,往往能有效改善。洪怡珣鼓勵民眾,別忽視雙手的疲勞警訊,及早介入、才能遠離神經壓迫帶來的不適與疼痛。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關節出現7大變化小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不治療恐侵犯身體其他器官
·手指刺麻「2特徵」恐是腕隧道症候群! 醫示警「8種人」罹患率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