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氣流為台灣中南部帶來驚人雨勢,8天下來,南部山區累積雨量超過2000毫米,這是什麼概念?氣象署解答,指出中南部山區的「年平均」雨量約2500-3000毫米左右,也就是說,這8天就降下幾乎一年的累積雨量,相當可觀。氣象署也說明雨量的統計方式,讓民眾更有概念,防範災情發生。
在氣象預報或是天氣相關新聞中,聽到「30毫米」、「300毫米」等雨量數字,究竟代表什麼意思?氣象署說明,雨量是以「長度單位」計算,而非「體積單位」,原因是體積單位不適合用來比較不同地點的雨量,因為降雨的面積不同,裝到的水量自然不同,下在面積越大的土地或容器,裝到的水就更多,用體積描述雨量的話,數字的大小幾乎會取決於盛裝雨水的「容器」的「底面積」大小,難以公平比較。
為了公平、準確比較不同地點的降雨量,氣象署指出,需要用「固定底面積」的方式來做比較,因此氣象單位會用「每單位面積上,下了多少體積的水」的概念,並把水的體積除上面積,剩下長度單位來描述降雨的量值。
氣象署進一步說明,在台灣使用的標準公制單位是「每平方公尺的面積上,下了幾公升的水」,再經過單位換算後,就是熟悉的「毫米(mm)」長度單位,可以把它想像成雨下了「多高」,也就是在沒有任何排水的情況下,任何大小的一片土地上會累積多少高度的水,例如 30 毫米的雨量,就是如果地上沒有排水,「會有3 公分高的積水」或是「每平方公尺的土地上下了 30 公升的水」。
氣象署指出,雨量增加 10 毫米聽起來不多,但水是會流動、累積的,聽起來沒什麼的雨量,一旦往低處匯聚之後,影響其實比想像的多很多,雨量數字以 10、20 毫米的級距往上跳時,聽起來不過就是增加一、兩公分的雨量,但事實上,當把這些水量平均灑在一定大小的區域,聽起來不多的雨,水量其實很驚人!
氣象署舉例,以台北市為例,如果雨量增加10毫米,將多出來的10毫米雨均勻地下在整個台北市,等於 10 毫米乘上台北市的面積 271.8 平方公里,將多達 271.8 萬立方公尺。也就是每增加 10 毫米的雨量,將多出 270 多萬公噸的水體,足以填滿1,087座奧運賽事級游泳池!
而台灣的年雨量大概在 2500 毫米左右,如果把所有的水都攔截在地表且不流動,相當於在整個島3萬6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裝了 2.5 公尺高的水,在颱風、梅雨等顯著天氣系統影響時,曾聽到「日雨量高達300毫米」,大約就是在一天內降下超過年雨量十分之一的雨。
氣象署指出,假設沒有任何排水機制的情況下,這樣的水量大概可以累積到成人小腿肚的高,加上水往低處流,高處的水也會藉由河川、地表或各種排水通道通通往下流竄,因此即便有排水設施,這樣的水量不論是在流竄的過程中,或是最後在低處匯集之後的規模都會相當可觀,如果排水通道宣洩不及,大水將往其他地方流竄,嚴重時可能在山區造成山洪暴發、土石流,河川暴漲、溢流甚至潰堤,或是在地勢較平坦的地區產生積、淹水等災情。
氣象署提醒,強降雨的可怕之處往往在於雨水到了地表之後會流動,幾百毫米的雨看起來「只不過幾十公分高」,但是當大範圍的地表承接這些水之後,一旦這些水「流動」起來,就容易對途中經過的地方、平地或低漥地區,造成可怕的破壞力。
氣象署總結,雨量的「毫米」指的是「每平方公尺累積了幾公升的水」,可以想成「雨水積起來的高度」。有時數字聽起來不大,但只要分布面積大,就會累積出驚人的水量,以「24小時累積雨量」定義,達200毫米 的雨訂為「豪雨」、達350毫米 的雨訂為「大豪雨」、達500毫米 的雨訂為「超大豪雨」。
其中,「豪雨」對部分地區就開始會造成積淹水、「大豪雨」、「超大豪雨」更是有致災的風險,所以當聽到以上規模的雨量時,就要提高警覺、盡快防備!
責任編輯/陳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