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許多人都曾經歷過的不適感,但背後原因多種多樣,從單純的情緒波動到心臟結構異常都有可能。究竟哪一種心悸需要就醫治療?又有哪些屬於可以自行緩解的狀況呢?以下為你整理心悸的常見類型與對應方式: 

1. 功能性/生理性心悸:休息就能緩解

這類心悸多與壓力、緊張、熬夜或過度疲勞有關。心跳雖然加快,但屬於生理反應,只要多休息、調整生活作息,一般會自然恢復,不需特別治療。

2. 結構性但非病態性:可由醫師開藥控制

若心悸與心臟結構或傳導功能有關,雖未達到病態程度,仍可能需透過藥物協助。醫師通常會根據病情開立控制心跳速率、降低交感神經張力的藥物,來減輕症狀。

3. 病態性心悸:需積極治療避免惡化

部分心悸來自心臟異常傳導路徑或心血管疾病,這類情況就必須進一步處理:

傳導異常(如多出一條傳導路徑):可透過心導管電燒術將異常組織燒除。

心血管阻塞導致的心律不整:可能需進行血管擴張或介入治療。

4. 更年期相關心悸:不必過度擔心

進入更年期後,因荷爾蒙波動而出現的心悸、熱潮紅等症狀,通常不具危險性。可視嚴重程度考慮補充荷爾蒙或使用輕度藥物緩解,但更應關注的是停經後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提升。

5. 特殊情況引起的心悸:停止刺激源可恢復

若心悸是因喝咖啡、飲用含咖啡因飲品,或服用感冒藥物所導致,通常在停止攝取後就會自然消失,無需就醫。

【提醒】心悸若頻繁出現、有胸悶、頭暈、氣促等伴隨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以免忽略潛在心臟問題。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吃藥血壓還飆!醫警告:年輕人連爆「這5症狀」恐是腎上腺癌 常誤當體質問題
.
血壓降不下來怎麼辦?別怕!對抗高血壓10食材--李政純主編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