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高國晉昨(20)日驚傳猝逝,據了解,高國晉醫師是在林口辦公室昏厥倒地,且被發現時已經沒有心跳血壓,後經搶救仍然不治,享年59歲。然而醫師或醫護人員猝死已經不是首例,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點出4個關鍵主因,並指出醫護人員的猝死風險可能是一般民眾的2至3倍,屬於「高危險職業」。
黃軒表示,許多人都認為一般民眾比較容易猝死,不過有多項研究顯示,醫護人員的猝死風險可能高出2至3倍,而這樣的高風險與職業特性有關。由於醫療行業以高工時、高強度著稱,過去曾有研究發現,每週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增加13%,中風風險更高達33%。而醫護人員經常需要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通宵值班,睡眠嚴重不足、飲食不規律、沒有時間運動或休息,讓他們的身體長期處於慢性應激狀態,心血管、神經系統負荷極大。
其次,除了工時長之外,輪班制也是醫護人員健康的一大威脅,長期輪班工作的女性護士,罹患冠心病的風險顯著增加,這是因為夜班打亂了人體的生物節律,干擾荷爾蒙分泌、血壓調節和代謝過程,長期下來心臟和血管就更容易出狀況,而且夜班後的補眠難以完全恢復疲勞,反而進一步加重心理與身體的壓力。
第三,醫護人員每天需要面對病人、家屬的焦慮和痛苦,甚至還要承受責任和指責,長期處於這種高壓環境,容易出現心理倦怠、焦慮或抑鬱,然而在傳統觀念中,醫護人員總被期待要堅強、專業,因此往往忽視自身心理健康,或是不願尋求幫助,導致心理情緒及生理狀況的負擔逐漸變重。
第四,「病人優先」是許多醫護人員的信條,卻也因此讓他們習慣性忽略自己的健康。根據過去調查,近半數醫生報告自己缺乏足夠睡眠、不定期體檢、缺乏運動。醫護人員不僅在生活習慣上不健康,當出現胸悶、頭暈、心悸等警訊時也經常選擇忍耐,直到病情惡化才求醫,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至於如何降低醫師及醫護人員的猝死風險,黃軒醫師呼籲,在制度上應該規範工時、合理安排排班、增加人力資源,並提供心理諮商、壓力管理的課程,也要鼓勵醫護人員定期健康檢查,才能及早發現潛在問題。此外,從個人角度來說,則應該學會拒絕過度工作、重視睡眠與休息,養成運動與健康飲食的習慣。
黃軒醫師認為,醫護人員猝死的背後,反映的是長期的工作過度、壓力累積和健康忽視,因此強調從制度到個人都應該付出努力,為醫護人員創造更健康的職業環境。
責任編輯/馮康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