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具掀起熱潮,但有醫師點出,若過度使用,恐怕會出現成癮風險。醫師指出,近期國內出現首例「ChatGPT成癮症」報告,一名50歲已婚男子,使用AI記下心儀小模的外貌等特徵資料,每天互動超過600次,最後嚴重影響工作、和妻子相處。醫師也提醒,AI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下降等,對兒少的影響,也需要更加關注。
台首例ChatGPT成癮! 醫:AI成癮對兒少影響更大
AI工具具備快速生成文字、影像的能力,還能與使用者互動。圖/台視新聞想紓解工作壓力,有人會選擇和AI聊天,AI工具具備快速生成文字、影像的能力,還能與使用者互動,這樣的特性讓不少人對它產生依賴。但有醫師指出,若太過氾濫使用AI工具,恐怕有成癮的風險。
有民眾認為,善用AI是好事,但若過度依賴,恐讓孩子失去主動思考與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民眾呼籲,應該有效控管,避免工具變成傷害。
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兼任助理教授林朝誠提醒,18歲以下族群對於和AI互動的接受度高於其他年齡層,將使兒少經「雙重擬社會互動」,形成對現實錯誤認知的風險。
18歲以下族群對於和AI互動的接受度高於其他年齡層,將使兒少經「雙重擬社會互動」,形成對現實錯誤認知的風險。圖/台視新聞(資料畫面)醫師也指出,國內近期出現首例「ChatGPT成癮症」,一名50歲、具科技專長的已婚男子,要求AI模仿他心儀小模的外貌與說話方式,並每天與AI互動超過600次,導致工作和生活全面受影響,最後就醫才獲得改善。


醫師指出,國內近期出現首例「ChatGPT成癮症」。圖/台視新聞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心身醫學科醫師蘇璿允也觀察到,有些青少年幾乎所有事情都詢問AI,出現所謂「思考外包」的傾向,漸漸喪失組織思緒的能力。
AI科技是把兩面刃! 醫師籲「正視AI成癮現象」
AI雖有正面效益,但也潛藏成癮風險。若無節制使用,甚至可能擴大影響,讓使用者對現實生活產生錯誤認知。醫師建議,應正視成癮現象,盡早建立使用限制,才能有效降低對AI的過度依賴。
台北/李承庭、黃聖權 責任編輯/周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