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08

文/張玉櫻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詠萱表示,失智症的成因非常多,年齡是主要因素,但其他影響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教育程度、環境因子,還有基因等。失智症不是單一原因導致,而是多種因素累積的結果。

失智症分為多種類型,林詠萱指出,其中阿茲海默症最常見,佔所有病例約六成,而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好發年齡略有不同。如果是年輕型病人(65歲之前發病),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是最常見的;如果以老年人(65歲以後發病)來說,除了第一名的阿茲海默症,其他還有血管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巴金森氏失智症。

失智症常見的症狀

阿茲海默症常見的症狀是以短期記憶力退化為主,再來會有一些視空間的障礙,還有執行功能、語言功能的障礙,以及「黃昏症候群」(Sundown syndrome,又稱「日落症候群」,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會出現行為或意識混亂)。

血管型失智症常會伴隨有中風的病史,每次的退化猶如下樓梯般,隨著每次中風後功能明顯下降,這種病人時常伴隨單側肢體無力、口齒不清、步態不穩、動作遲緩等特徵。

路易氏體失智症的核心症狀包含認知功能退化,還有一些巴金森氏的症狀。最大的特點是會有很明確的視幻覺,以及快速動眼期的睡眠障礙。後者的特徵是病人睡到快速動眼期這個階段時,會出現大吼大叫、拳打腳踢,甚至跌到床底下的情況。這類病人認知功能好壞常呈現很大的波動,有時候看起來似乎沒有問題,但又有某幾天狀況變得非常差。這樣明確的波動性,在阿茲海默症病人的身上很少見到。

失智症=失能嗎?

林詠萱提醒,失智症患者從認知正常,慢慢退化到失智症,是漸進發生的過程,並非一發病就完全失能。從輕度的認知障礙,也就是失智症的前期,功能喪失會隨病程逐漸增加,到了病程越後面,需要別人協助的地方也就越多。所以並不是所有失智症病人都是失能的狀態,而是漸進式的,隨著失智症的病程更往後,失能程度才會隨著增加。

如何治療失智症?

林詠萱強調,在過去二、三十年來都是以症狀治療為主,這兩年來,尤其是阿茲海默症有「調控病程治療」(disease modifying therapy)的療法,已展現改變病程的潛力,然而,此類藥物需仔細篩選適合的對象。

「調控病程治療」這樣的藥物目前是運用在輕度的認知障礙和極早期失智症的病人身上,而且要確定腦內有類澱粉蛋白變化的病人,並且需要排除一些比較容易發生副作用的族群,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注射型的不適症狀(例如紅腫)、腦水腫、腦出血等,雖然說會有一定的比例發生,但大部分病人是無症狀的或是輕微症狀。由於使用此類藥物的條件較為嚴苛,大部分的病人還是以「預防勝於治療」這樣的角度來下手會比較好。

由於新的治療方式,都是在比較早期的時候就要開始,所以說如果開始覺得自己有記憶力方面的問題,可以多多關注自己腦部的健康,在適度的時候尋求醫療幫助,這樣有機會可以改變病程,或是幫助自己不要那麼快的進入到失智症。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盡量維持自己是在健康的狀態越久越好。」也就是「盡量壓縮患病期間,延長健康年數」。

何時該就醫?

對於預防勝於治療,林詠萱認為,現在病人的健康意識抬頭,有蠻多病人會在很早的時候就來診間要求評估,這些狀況包括病人自己覺得有些健忘症狀,或是走到一個地方忘記自己要做什麼,走出來就又想起來了,這是很常見的主訴,能夠自己回想起來的,大部分都不是太大的問題。比較重要的是跟過去相比,有一些平常很容易輕鬆做到的事情,現在需要更大的努力,甚至需要別人的幫忙,這就是應該多加注意的時候。

對患者而言,自行判斷是否需要就醫往往不易。如果感覺自己的能力較以往明顯下降,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就應考慮接受專業評估。林詠萱提到,有些健康意識較高的患者會提早求診,例如在詢問病史時,部分早期失智症患者會反映,以前可以輕鬆記住停車位置,但現在需要拍照或記下特徵才能找到。如果這類情況頻繁發生,就可能存在問題,建議就醫進一步診斷。

此外,AD-8篩檢量表是一項有效工具,可用於篩檢可能有失智症的患者,尤其適合老年人。然而,對於年輕或中壯年的群體,該量表的適用性較低。如果患者明顯感到能力不如從前,且周圍的家人、朋友或同事也有同感,這就更需要接受專業的評估。

如何趨吉避兇?

趨吉的方法,林詠萱在診間會建議病人要做到「三個動」:運動、動腦、保持社交活動,這是提升腦部健康的重要方式。此外,盡量提升自己的教育程度,也是一種保護認知的策略,尤其在青年時期。對於已經邁入老年的患者,雖然難以提升正規教育程度,但仍可透過動腦活動來維持腦部活力。

動腦活動形式多樣,沒有限定要做哪一種,每個人的興趣不太一樣,看書、下棋、唱歌、玩電腦遊戲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與其長時間靜坐,不如選擇任何需要思腦的活動,讓腦力得到鍛練。

對於失智症的風險因子,積極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關鍵。此外,應避免抽菸、過度飲酒,以及防止頭部外傷,以減少可能導致失智症的相關危險。

2017年到2024年,美國《刺胳針》(The Lancet)雜誌,在這7年中對失智症的可預防風險進行了三次更新。2020年,新增了兩個較少被注意的風險因子——聽力損失與空氣污染;2024年,則再次新增視力缺損作為新的風險因子。因此,除了保持規律運動、動腦及維持社交活動外,還應注意保護聽力與視力,盡量保持「耳聰目明」,才能有效降低失智症的風險,讓健康與生活品質得以延續。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失智者「出現7變化」恐急性惡化警訊!醫示警 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條件一次看
·「這6種情況」造成的失智都是可逆的! 肢體僵硬、步態不穩、顫抖都是症狀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