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到舌苔,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中醫,因為看舌苔是中醫診斷的一個重要方法。不過,家醫科醫師李思賢不從中醫的角度聊,而是換個角度,從生物駭客的視野來看看舌苔這件事。刮舌苔,或者說tongue scraping,是許多生物駭客推崇的健康習慣。像是Bulletproof Diet的創始人Dave Asprey、功能醫學先驅Dr. Joseph Mercola,以及Blueprint的創始人Bryan Johnson,他們都把刮舌苔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在瑜伽中,刮舌苔也是一種促進身心淨化的傳統實踐。
為什麼刮舌苔對健康有幫助?
李思賢指出,雖然刮舌苔無法取代刷牙,但它被認為能帶來一些獨特的好處。舌苔其實是細菌、食物殘渣、和老廢細胞的聚集地,如果長期不處理,不僅可能影響口腔健康,還可能讓這些「廢物」進一步被吞進喉嚨,影響腸胃道的菌叢平衡。有些研究發現,舌苔上的細菌和口臭、牙齦發炎,甚至某些口腔疾病都有關聯。

有趣的是,刮舌苔還能影響味覺。研究顯示,每天刮舌苔兩次,可以讓我們對苦、甜、鹹等味道的感知更靈敏。另外,刮舌苔能改善舌頭表面的顏色,比如清除那種讓人煩惱的厚白色舌苔。一項2005年的研究發現,每天刮兩次舌苔,一週後就能顯著減少口腔內和口臭相關的菌群。相較於單純刷牙,刮舌苔對減少口氣異味的效果更佳。更進一步的研究指出,刮舌苔有助於降低一些容易引發蛀牙或牙齦炎的菌群,間接提升口腔和全身健康。甚至,刮舌苔還可能影響血液中的一氧化氮濃度,而這與血壓穩定息息相關。

怎麼刮舌苔?
李思賢說,最推薦的工具是專用的刮舌板,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材質有塑膠和不鏽鋼。如果你希望工具耐用、不用頻繁更換,那不鏽鋼是更理想的選擇;如果在意成本或者想常換新,塑膠刮舌板也不錯。還有一些人會選用銀、銅或竹製的版本,這些就看個人偏好。如果一時沒有刮舌板,乾淨的湯匙或牙刷也能勉強替代,不過效果可能沒那麼好。刮舌苔的操作其實非常簡單,幾個步驟就能上手:
1.張開嘴,把舌頭伸出來,把刮舌板輕輕放在舌頭後部。
2.從舌根輕輕刮到舌尖,重複每個區域 1 到 2 次即可,避免來回刮。
3.刮完後,用紙巾或濕布擦掉刮板上的殘留物。
4.用溫水和肥皂清洗刮舌板,晾乾後存放在乾淨的地方。
不過,需要注意,刮舌苔不能過於用力,否則可能會傷害舌頭,甚至損傷味蕾。另外,有些研究發現,停止刮舌苔後,效果可能慢慢減弱或回復原狀。如果想讓刮舌苔的益處更持久,可以搭配益生菌一起使用。

刮舌苔不是萬靈丹 舌頭出現這些異常應盡快就醫
雖然刮舌苔是一個簡單又有效的保健習慣,但李思賢提醒,它並不能取代專業的醫療建議。如果你發現舌苔特別厚重、顏色異常(例如過於黃、黑或呈斑塊狀),或伴隨其他不尋常的症狀,如口腔持續性異味、疼痛或口腔潰瘍長期不癒合,這可能是潛在疾病的徵兆。這時候不要只靠刮舌苔來改善,建議先諮詢牙科醫師或醫生,確保排除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牙醫師揭「舌頭4徵兆」洩身體健康警訊! 顏色鮮紅=免疫力不行了
·舌頭痛小心是自律神經失調!醫揭「痛點對應疾病」 含冰水、吃2類食物都有助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