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個別醫院總額新制上路,有醫師遭限制每日看診量。圖/台視新聞(資料畫面)
健保個別醫院總額新制上路,有醫師遭限制每日看診量。圖/台視新聞(資料畫面)

健保署在全台各區陸續實施「醫院個別總額」新制,台北區這個月正式上路,各醫院就怕門診衝過量,給付會被斷頭,紛紛嚴陣以待,卻也衍生出不少亂象。有醫師被限制一天只能看50到80名病人,也針對醫療給付點數設置上限,只要超過就可能被迫休診、休刀。

給付點數、手術都設上限 醫師遭限制日看50人

健保署實施「醫院個別總額」新制,台北區4月正式上路。有醫師爆料,院方因此限制醫師每天最多只能看50到80位病患。

台大醫院企劃管理部主任邱瀚模認為,院方現在不希望醫師門診看太多,病人如果超過80個,幾乎變成是義診,但醫院或醫師不可能拒絕。

邱瀚模無奈說,通常愈晚掛號的病患,往往病情也是最嚴重的,不可能不收,只能把多看的患者當作是義診。

另一方面,新制導致民眾的掛號難度變高,只要某次未到診之後可能就很難再掛到號,或是要自費看診,每次掛號費用上看2、3千元。甚至出現「代掛號賣場」,喊價百元起跳,如果要指定醫師更喊到3500元以上。

藥價差高藥品優先選用 藥物選擇恐減少

還有醫師發現,院內的看診螢幕會跳出「巧妙提示」,在每一種藥物前標示特殊符號,建議醫師先選用藥價差高、利潤也高的藥品。因為如果是幾乎沒有藥價差的罕病藥物,對醫院來說相當於「賠錢貨」,醫師就算想申請,通常也會被打回票。

看診螢幕建議醫師選取價差高的藥品。圖/台視新聞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如果有5項藥品,會慢慢變成2、3項都不能開,病人必須重新去習慣,同時也會影響到穩定就醫的品質。

面對基層抱怨連連,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一定會跟醫界相關的團體再好好溝通,如果有爭議、沒有共識的,就不會上路。

台北/魏于恬、余苓瑀、何佩珊 責任編輯/洪季謙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