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05

  郭岳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自2012年以來,全球每年約有700萬人因空氣污染相關疾病喪生。PM2.5細懸浮微粒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研究顯示,空氣中PM2.5的平均濃度越高,罹患肺癌等疾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中醫師周宗翰認為,對抗空氣污染的關鍵,首先應遠離污染源。現代人平均8090%的時間待在室內,不論是居家、辦公、學校或商場,室內空氣污染的風險往往比室外更高;研究顯示,室內污染物濃度可能比室外高出25倍,甚至在密閉環境中更加嚴重。因此,提供8招淨化空氣、遠離污染危害的方法,有助於提升居家與工作環境的空氣品質,守護健康。

室內擺放空氣淨化植物

根據美國NASA的研究顯示,使用室內植物是淨化空氣自然且有效的方法,不僅能夠過濾有害物質,如苯類、甲醛、二氧化碳等,並能釋放氧氣和水蒸氣,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有助於調節室內的濕度,能對抗室內污染,為居住者提供更清新的環境,對於改善呼吸道健康、減少過敏反應、提高免疫力等方面也有顯著的幫助。

吊蘭、常春藤和虎尾蘭被公認為最有效的空氣淨化植物之一。吊蘭能有效過濾甲醛、苯類及其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有助於降低室內污染物濃度。常春藤具備強大的吸附能力,能吸收甲醛、苯類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改善空氣品質。而虎尾蘭不僅能在夜間持續釋放氧氣,提升室內含氧量,還能幫助改善睡眠品質,為居家環境提供更健康的空氣。

為了讓室內植物發揮最佳的空氣淨化效果,建議維持適宜的生長環境,並定期擦拭葉片,去除灰塵可幫助植物更有效吸收有害物質並釋放氧氣。此外,避免盆內積水,因為長時間積水容易導致根部腐爛,並可能孳生細菌或黴菌,不僅影響植物健康,還可能降低空氣品質。因此,適時澆水、確保良好排水,才能讓植物在健康狀態下發揮淨化作用。

保持室內通風

當空氣流通不暢時,室內二氧化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等有害物質,會對居住者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適當的通風可以幫助清除這些污染物,並為室內引入新鮮空氣,從而保持健康的室內環境。

根據美國環境保護局的研究指出,良好的室內通風能顯著降低室內污染物濃度,特別是在密閉的空間中,通風可以有效地減少二氧化碳、煙霧及其他有害氣體的積累。此外,定期通風有助於減少潮濕、防止黴菌和細菌的孳生,對於呼吸道敏感族群而言特別重要。

根據《環境健康視角》期刊研究也顯示,定期打開窗戶或使用排氣扇,能夠讓室內空氣中的污染物被排出,有助於降低室內過敏原濃度,從而減輕過敏和氣喘患者的症狀,開窗通風可使室內PM2.5濃度降低約30%,有效減少過敏原的累積。

霧霾天氣少開窗

在霧霾天氣下,確實應該減少開窗,這是為了防止外部的有害物質和污染物進入室內,從而影響室內空氣品質,如果不得不開窗,最好選擇在霧霾較輕的時段開窗,並進行短時間通風。

霧霾通常由於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以及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有害氣體濃度過高所造成,這些微小的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有極大的威脅,尤其是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以及過敏症狀的患者。

根據環境部建議,當空氣品質指標(AQI)達到危險或有害水平時,應該避免開窗,尤其是長時間打開窗戶,以免讓霧霾進入室內,霧霾中的細懸浮微粒可以輕易地進入肺部,並可能引發呼吸道疾病、氣喘、過敏等問題。

AQI達到不健康(151200)以上的水平時,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如PM2.5、臭氧、氮氧化物等濃度,已經對健康造成威脅,尤其是對呼吸系統或心血管系統較為脆弱的人群,如兒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應該避免長時間暴露在戶外,並且減少劇烈運動或戶外活動。

在非常不健康(201300)和危險(300以上)的狀況下,應盡量避免戶外活動,並考慮待在室內,特別是如果沒有空氣清淨設備的話,可以關閉窗戶,減少外界污染物進入室內的風險。

使用空氣清淨機

使用空氣清淨機是高效且便利的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方式,特別是在都市環境中,空氣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許多研究指出,空氣清淨機可以有效過濾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包括:灰塵、花粉、黴菌孢子、細菌、煙霧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從而降低室內空氣污染,改善呼吸健康。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研究顯示,空氣清淨機能顯著降低室內細懸浮微粒PM2.5的濃度,對於有氣喘、過敏或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尤其重要,特別建議選擇具有高效能的HEPA濾網,能夠過濾99.97%的微小粒子,甚至達到0.3微米,對細菌和病毒也有一定的過濾作用。此外,空氣清淨機搭載活性碳濾網,也能夠吸附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如甲醛、苯類、氨等,進一步提升空氣品質。

當空氣污染嚴重時,建議全天運轉空氣清淨機,或至少在空污高峰時段(如上午與傍晚)啟動,每次運行至少1小時,以確保空氣得到有效淨化。此外,選擇具高效濾網(HEPA)的清淨機,並定期更換濾網,可進一步提升淨化效果,維持室內良好的空氣品質。

Box常見的室內過敏原有哪些?

包括塵蟎、花粉、黴菌孢子和動物皮屑等,通常會在室內空氣中浮動,研究發現,使用空氣清淨機後,室內的過敏原濃度顯著降低,避免過敏原被吸入呼吸道、刺激免疫系統,並有效改善鼻塞、打噴嚏、眼睛癢或咳嗽等過敏症狀。

避免炒、煎、炸烹飪方法

傳統烹飪方式往往使用大量油脂,透過高溫炒、煎、炸等過程,不僅產生大量油煙,還會釋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細懸浮微粒(PM2.5)。這些污染物不僅影響空氣品質,長期暴露甚至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

根據《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的研究指出,烹飪過程特別是煎炸時,會釋放大量微粒物質與有毒氣體,這些有害物質進入空氣後,會降低室內空氣品質,長期暴露可能增加罹患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尤其是在空間狹小、通風不良的廚房內,污染物更容易累積,對健康造成更大威脅。

此外,烹飪過程釋放的微粒物質可能對家中成員的呼吸系統造成長期影響。研究顯示,油煙中的PM2.5顆粒能深入肺部,誘發氣喘、過敏,甚至增加罹患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

避免室內吸菸

吸菸所產生的污染物對健康有極大危害,吸菸不僅釋放有害物質,如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煙霧中的致癌物,還會對室內空氣造成長期的污染,這些污染物可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對呼吸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此外,吸菸會釋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這些化合物會在室內形成霧霾,降低空氣品質,增加過敏原的濃度,從而引發過敏反應和呼吸問題,也會附著在家具、牆壁和窗簾等表面,難以清除,進一步污染室內環境。

二手菸危害很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指出,不只吸菸,二手菸對非吸菸者的健康危害與直接吸菸相似。長期接觸二手菸會增加患上肺癌、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風險,特別是對於嬰幼兒,二手菸會增加氣喘和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對發育中的肺部造成永久性傷害。

減少戶外活動

當空氣污染嚴重時,減少戶外的體力活動,並縮短在戶外逗留的時間,對保護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根據《柳葉刀環境健康》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空氣污染特別是細懸浮微粒PM2.5和臭氧,與多種健康問題有著直接關聯,當空氣品質指標(AQI)處於不健康或更高級別時,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會進入呼吸系統,並在肺部及血液中積累,導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風險顯著增加。

該研究指出,當進行戶外體力活動時,由於呼吸頻率增加,身體會吸入更多的有害物質,這對健康的損害更大,特別是對於有呼吸系統或心血管問題的群體,如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病患者,空氣污染的影響更為明顯,對於這些高風險族群,在污染較嚴重的日子應避免劇烈運動,減少在室外的時間。

此外,根據《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的研究也指出,長時間暴露於污染物質中的微粒,會引發免疫系統反應和系統性炎症,進而影響全身健康,長期暴露於高濃度的PM2.5,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肺癌和其他重大疾病的風險。

正確戴口罩

當面對空氣污染時,配戴口罩能夠有效阻隔有害物質,但口罩可不是隨便一戴就好,天冷、空污、騎車、就醫等不同情境,需要配戴的不同種類的口罩,才能確保最佳防護效果。

當氣溫驟降或溫差變化大,導致鼻部或面部感到不適時,棉布口罩可提供保暖作用,減少冷空氣刺激;而前往醫療院所就醫或探病時,建議佩戴符合CNS14774標準的「一般醫用口罩」,以有效過濾飛沫與病原菌,降低感染風險。

當民眾騎乘機車或腳踏車穿梭於車水馬龍的道路上時,建議佩戴符合CNS14756標準的「附加活性碳拋棄式防塵口罩」,以吸附車輛排放的有害氣體並過濾廢氣中的微粒與道路揚塵。然而,由於活性碳具有吸附氣狀污染物的特性,長期使用可能失效,因此不建議重複使用。

當戶外PM2.5濃度偏高時,則可選擇符合CNS15980標準的「防霾(PM2.5)口罩」,有效濾除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減少對呼吸道的影響。而在整理居家或工作環境時,若因吸入灰塵或過敏原而出現打噴嚏、流鼻水或咳嗽等不適症狀,則可佩戴符合CNS14755標準的「拋棄式防塵口罩」,以降低環境中的粉塵吸入量。

在傳染病流行期間,除避免長時間停留在人潮擁擠、密閉或通風不良的環境外,佩戴口罩亦能有效保護自己與他人健康。其中,N95口罩具備較高的密合度,是防護的首選,但因其呼吸阻力較大,使用前需評估自身生理狀況與佩戴時間。此外,「一般醫用口罩」對病毒飛沫也具有一定的過濾效果,若能確保密合性,也是不錯的選擇。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你以為只有戶外有空氣污染嗎?燒烤店味道越香、空氣品質越差,居家、辦公室也要注意空汙問題
.空氣品質拉警報! 常吃3類食物養出乾淨肺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