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基隆防空洞 682個全台數量最多
基隆居民簡阿嬤:「聽到吼(聲音)就趕快躲起來,空襲一來就要跑去躲起來,大家都跑去躲起來。」有多黑、有多暗,循著當地居民的描述,實際來到防空洞裡,一探究竟,好不容易從當地里長的手中,暫時借來防空洞的門鎖鑰匙,提著燈,拿著手電筒,進入防空洞。
這裡是基隆知名景點,許梓桑古厝附近的防空洞巷,也是文史工作者李正仁,自家的後山壁,帶著我們熟門熟路往洞裡鑽。文史工作者李正仁:「這個順應地勢,你看它是一個斜坡的方式,其實我們剛剛進來的方向,有五個隧道可進來,進來之後再全部連結,連結以後再往裡面,再做兩層的(坑洞),這樣就會變成,那個年代的炸彈,很多炸彈都是所謂火焰的,才不會被炸到。」
李正仁的意思是,如果用圖形說明,許梓桑古厝的防空洞,從外圍來看,總共有五個出入口,但這只是第一層,往裡面走,第二層的防空洞,會匯集成兩個。因為當時為了躲避砲擊,保護更多民眾,防空洞挖得非常深。文史工作者李正仁:「因為我們現在這個地點,就是最接近我們基隆最熱鬧的廟口,當那個所謂國軍,我們現在稱為國軍,以前時代叫做中國兵,他們如果飛機飛過來,陳納德領軍來轟炸,轟炸台北、轟炸基隆港,他就會轟炸到這個地方,那時候基隆港,港邊周邊、廟口的人,都會躲到這裡來。」
即使在炎熱夏天,洞裡面依舊是非常涼爽,而且建築工法相當講究。文史工作者李正仁:「它的做工很細 ,你看,它的切面都切得很好, 這面牆壁、弧線,兩個弧線的銜接,這只是風化而已,不然其實真的那個做工,已經夠細了。」
不過沒人整理加上年久失修,難免會有破損漏水之處,防空洞裡也會有小動物、小昆蟲,最擔心的就是眼前漆黑,前方的路根本看不見。而像這樣戰時軍備防空洞,您知道在基隆地區的數量,有多少嗎?基隆市政府人員 吳淑芳:「這些東西以前給的也是,不是很齊全,它這邊有做一個Survey,調查就在這裡。翻遍整個市府圖書館,文資中心就只有這兩本。民國59年民國62年的,基隆年鑑針對防空洞有文字記錄,59年的年鑑記載著,防空洞的總數量高達682個,到了民國62年稍稍減少,變成673個。
基隆市政府人員 吳淑芳:「怎麼會少了呢,可能有人在前面搭建什麼,東西建物或什麼,把它(防空洞)當倉庫,有的沒的偽裝起來,你根本就不容易找到,會有這種現象,以至於人家沒有去注意到它是防空洞,以前這樣子找六百多個,你現在再去找,恐怕少掉一兩百個以上。」
非常時期對於軍備,理當會多加以著墨記錄,不過翻遍整本書,年鑑當中只在第二章,基隆港警內容裡,提到防空避難設備,僅僅一行字,防空洞 682個,可以容納8萬4090人,這也是目前唯一公開的,防空洞官方紀錄。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的研究生 李德郁,不管烈日寒冬,只要一放假就往基隆跑,她和班上幾位同學的實習作業,原本要介紹基隆的軍備設置砲台,沒想到現場實地訪察之後,研究題目大轉彎。
台大建築與城鄉所研究生 李德郁:「砲台跟基隆市的人的生活,其實有一點分開,就是問附近的人,他們其實不太了解說,這個砲台的歷史怎麼樣,跟防空洞有關的回憶,就是譬如說小時候,在裡面怎麼樣,我們就發現說,原來其實還有像防空洞,這樣子的軍事設施,它也是在戰爭之中被留下來的,可是其實沒有一個防空洞,在基隆市被登記成歷史建築或是怎麼樣,這樣子有受到重視,也沒有拿來用,然後接著就開始覺得說,好像有點可惜。」於是研究計畫名稱,就叫做「化被洞為主洞」,尋找每一個基隆的防空洞,而且其中狀況不少。悄悄繞進住家,旁邊的小側門,因為防空洞被民宅遮住了,就算附近住戶同意讓我們入內拍攝,依舊是不得其門而入。
台大建築與城鄉所研究生 李德郁:「通常門沒開的話,我們就是可能就周圍的環境拍一下照,然後可能最多手伸進去,然後就是會去問說,住這個防空洞旁邊的人,對這個防空洞的故事跟印象,不一定要把它打開,對我們來說,蒐集到旁邊人對它的故事,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把它打開了。」
根據這群台大學生,所做的整理調查,目前基隆市682個防空洞,產權歸屬複雜,包括警察局89個,航港局13個,國防部以及私人部分,礙於敏感度和機密性,官方無可奉告,而在過程裡面,還有一些意外發現。
防空洞藏身馬路邊夾縫中 如今變身美容院
防空洞的用途多,市區馬路邊,這間看起來像是夾縫中的小屋,就是防空洞,老舊招牌寫著,可以容納586個人避難,走入一看千萬別被嚇一跳。防空洞店家 吳雪梅 :「對,我是做臉,所以客人會在這邊做臉,對,種假睫毛。」窄小空間擺了一張床,以及簡單的美容用具。
這裡是貨真價實的,防空洞美容中心,老闆娘看中的,就是除了原本的空間之外,房東還附上了這個防空洞。防空洞店家 吳雪梅 :「來的時候是,它長的不是這樣子,後來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就想一想,還是我們再把它打扮一下,剛開始我們去刷油漆,後來去買一些畫把它貼,後來裝一些通風設備,比較涼快。」更令人驚訝的是,防空洞美容中心,沒有安裝冷氣,靠幾個小風扇足以透心涼,只是不少防空洞,都已經改建重新利用,如何從有限的線索裡面,尋找其中的歷史典故呢?
台大建築與城鄉所研究生 李德郁:「我們可以從防空洞的牆面,去判斷它,大概什麼年代建造的,譬如說像這樣子紅磚,它這樣子拱門的工法,其實是日本日治時代,當時很流行的一種樣子,所以可以判斷說,像這個這樣子,它就是日治時代蓋的,然後牆面還可以分成,另外總共有三種,一個就是這個紅磚,再來有一個是水泥牆面,就是已經鋪過混凝土,那就比較有可能是國民黨他們來台灣之後,另外再鋪上去,重新整理過的防空洞,再來還有一種就是,日治時代的時候太趕了,來不及用紅磚去鋪好的,它就會是像這個洞裡面,這樣是裸露的岩壁,就會有一些手鑿痕留跡的型式。」
每個年代建築各有特色,防空洞當然也不例外。台大建築與城鄉所研究生 李德郁:「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去引起了基隆的人,重新去看到防空洞這個東西,因為有時候,我們也會問到一些居民,他可能住在這邊十幾年,然後他都沒有發現說,這邊有防空洞,但是有時候又會問到一些人,你跟他提到防空洞,他就會突然就是眼睛都發光,然後跟你講很多,他小時候的故事。」在學術研究的領域裡面,向來不是主流文化資產的防空洞,到底代表什麼意義?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黃舒楣:「避難 ,那向來不是文化資產的主流,所以延伸的戰場、 墓地,這些其實過去都比較不是主流,不過近年來,國際間其實對於我們所謂負面文化資產,或是叫做暗黑資產,其實越來越重視,因為它其實跟很多重要歷史事件有關。」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賴仕堯:「單單防空洞其實不太能,建築物它怎麼樣講故事呢,它當然還是要跟人連結在一起,跟社區連結在一起,跟歷史資料連結在一起,可是,過去好像你比較少從這個角度去看,那我覺得唯有這樣子,才能夠讓歷史空間、歷史構造、歷史建築,重新找到它的生命。」
暗黑資產,也是歷史遺跡的一部分,透過特殊的軍備建築,訴說當年基隆的故事,對於防空洞,當地居民的回憶很多,但外界了解的故事卻很少,百年海洋城市的防空洞,如何釋出,又要如何活化運用,還需要各方努力。
節目中心/陳加欣 責任編輯/鄔凱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