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近期預告修正「專科醫師分科及甄審辦法」修正草案,其中耳鼻喉科研擬更名為「耳鼻喉頭頸外科」,引發網友討論。衛福部指出,改名是為了與國際接軌,不影響民眾就醫。另外草案中也研擬將感染科與重症醫學科納入部定專科,未來有助於人力調度。

耳鼻喉科也會動手術 切鼻息肉、甲狀腺都屬範疇

衛福部近期預告修正專科醫師分科及甄審辦法草案,其中將耳鼻喉科,改為耳鼻喉頭頸外科,強調是為了與國際接軌,未來若經公告更名,醫師證書或診所招牌不需更改,僅有新設立或更換證書才需調整。

部分民眾對於耳鼻喉頭頸外科的名稱感到疑惑,但其實國內耳鼻喉科醫師訓練過程,得去整形外科及神經外科進行紮實手術訓練,病患若須切鼻息肉或進行口腔癌手術,也都屬於該科範疇。

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秘書長李志宏指出,其實國際上都是稱呼耳鼻喉頭頸外科,從107年到現在114年才真正正名,最常見的其實是像切鼻息肉、甲狀腺手術等,也都歸這裡處理。

感染、重症納部定專科 有助醫師人力配置規劃

另外修正草案中,新增2個部定專科感染科及重症醫學科,未來可透過醫師登記系統掌握人力配置,有助於疫情或重大災害調度與政策規劃。

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分析,感染科過去一直屬於大內科或者是大兒科下面,是一個次專科,要讓年輕醫師願意來走感染科,會覺得說這個科是受到重視,也有合理的給付方式。

而感染科醫師還肩負院內感染管控等工作,醫界期盼透過新增部定專科調整給付,才能盡早留住人才。

台北/楊祥瑜、許修銘 責任編輯/洪季謙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