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新形成的燕子口堰塞湖,太魯閣國家公園解釋,這個堰塞湖是17日清晨近五點,因持續18秒的震動所形成,而且同樣的位置曾有兩次堰塞湖記錄,由於這兩天受到颱風外圍環流以及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影響,天候不穩定,堰塞湖水位稍稍上漲,仍維持紅色警戒,公路局不排除封閉台9線太魯閣大橋。
立霧溪水位上漲 台9線太魯閣大橋不排除封閉
工程人員站在太魯閣橋上仔細監測水面與橋面距離,目前約13米高,即使花蓮一早沒下雨,但燕子口堰塞湖水位狀況,中央持續監測。
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表示,另外立霧溪目前的堰塞湖出水量是175萬噸,距離壩頂有4.5公尺,暫時沒有立即的危險,但仍然維持紅色警戒;富世村長張文盛也說,最好能夠盡快處理上面的壩體,不至於讓村民一直在外面。
當地居民憂心忡忡,堰塞湖水位持續上升,工程團隊持續開挖,希望3到7天內能盡快讓水順利流出。太魯閣國家公園也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應變紀實」故事地圖,透露17日清晨4點58分,天還沒亮,微地動儀器紀錄下持續18秒的震動訊號,土石崩落形成這座天然壩。
10/17清晨測到18秒震動形成天然壩。圖/台視新聞傳拍照人氣地標「酋長岩」淹了 太管處否認
而當地的人氣拍照地標「酋長岩」目前也已不復見,當地民眾表示之前人潮人山人海,很多喜歡看那個印第安人的像。
酋長岩一度傳出消失在湖水下,不過太管處澄清,酋長岩位於壩體下方約50公尺處,目前還沒有被大水淹沒,若之後壩體潰決才可能會被大水淹沒。
1951年和1998年 當地昔日曾兩度出現堰塞湖
太魯閣國家公園透露,這次災變位置不是第一次形成堰塞湖,在同樣的位置曾有兩次堰塞湖記錄,1951年花蓮大地震時也曾出現高達73公尺的天然壩,撐了半年後潰堤;1998年芭比絲颱風來襲,又再度形成堰塞湖。
1951年、1998年都曾形成堰塞湖。圖/台視新聞太魯閣鬼斧神工景象讓人讚嘆不已,但土石崩落瞬間,也持續提醒人類不能小看大自然力量。
花蓮/陳勁曄、呂珮岑、魏玨如 責任編輯/張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