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後,根據最新空拍畫面,壩頂高度已下切了約114公尺,出現「V形缺口」,也讓林業署示警恐會再度淹水。而水利專家李鴻源也說,現在最擔心是堰塞湖仍有可能發生「管湧」現象,壩體一旦開始滲漏,會從小洞擴大成大洞,若達臨界點,整個壩體就會瞬間崩塌,釀成重大危機。

堰塞湖水恐從堤防缺口流出 紅色警戒持續發布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空拍畫面曝光,湖水持續從溢流口沖刷,周圍崩塌坡也很不穩定。壩頂高度在發生溢流後,跟原先的壩體相比已經下切大約114公尺;大約40%的土石泥砂也被大水沖刷帶走下降到86公尺,出現V形缺口。

馬太鞍溪堰塞湖出現V形缺口。圖/翻攝自Facebook@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林業署示警,無路可走的河水,很可能會從堤防缺口流出,再度造成淹水,且堰塞湖還是有約700萬噸蓄水量,紅色警戒仍持續發布。

堰塞湖「溢流」還是「潰壩」? 陳駿季:兩者形容對象不同

前內政部長、水利專家李鴻源示警,存留的水量隨時可能因「管湧現象」失守,壩體一旦開始滲漏,水流持續帶走土石,從小洞擴大成大洞,一旦達到臨界點,整個壩體就會瞬間崩塌。依照估算,洪峰從堰塞湖湧出到市區只要大約40多分鐘,疏散時間極其有限。

堰塞湖溢流災前災後對比。圖/翻攝自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官網

李鴻源更直言923就是潰壩,但農業部長陳駿季反駁,他說溢流是對水的描述,潰壩是針對壩體結構的描述,兩者對象是不一樣的。他強調潰壩本身就是溢流的最後結果,但當務之急還是要建好防線,與時間賽跑,防止另一波重大危機。

台北/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施佳宜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