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民眾對拇趾外翻存在一項常見誤解,「只要不痛就不需治療」,然而這種觀念並不正確。國泰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奕志強調,疼痛雖是治療的重要指標,但絕非唯一依據;若出現穿鞋困難、腳型明顯變形、行走不穩或日常活動受限,即便當下沒有明顯疼痛,也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不痛,不代表病情穩定或不會惡化。」陳奕志提醒,拇趾外翻具有漸進性特徵,若未及早處理,變形可能持續惡化。許多患者早期因未感不適而選擇忽視,直到症狀加劇,甚至已經影響到生活品質,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不痛就不用處理?錯!
陳奕志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70多歲的女性患者,自年輕起就有拇趾外翻,但始終沒有疼痛感,因此多年來未曾就醫或處理;但是隨著年紀增長,足部變形日益嚴重,最終導致找不到合腳鞋款,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
這位患者在接受手術後坦言,早知道會影響生活到這種程度,當初就不會輕忽。這個案例充分說明,拇趾外翻即使無痛,若未及早介入,仍會造成足部結構失衡與日常困擾,進而影響心理與社交層面,例如不願外出、活動量下降等。
因此,陳奕志提醒,一旦出現腳掌內側明顯突起、穿鞋時局部摩擦疼痛、或走路姿勢改變等情形,就應主動就醫,由骨科醫師診斷是否為拇趾外翻,並依照病情嚴重程度選擇適當治療方式,例如穿著矯正鞋墊、調整鞋款、復健訓練,或評估是否需要手術介入。
「預防重於治療,早期處理可以延緩惡化、避免不必要的後果。」陳奕志強調,民眾不應僅以是否出現疼痛作為評估標準,而是要關注足部外觀變化與日常功能,才能真正守護足部健康。
拇指外翻的併發症
陳奕志表示,拇趾外翻不僅是外觀上的變形或穿鞋困難、疼痛等問題,還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並造成足部與下肢力學的失衡。這些變化一旦產生,往往會對日常生活造成長期影響,甚至連帶牽動膝蓋、髖關節與脊椎,以下是常見的四大併發症:
1、第二腳趾變形:當拇趾逐漸外偏,會擠壓鄰近的第二趾,長期下來導致第二趾向上翹曲,形成俗稱的「槌狀趾」或其他不正常彎曲,進而影響行走與站立穩定性,這種變形若未及早處理,可能需要進一步手術介入。
2、腳底壓力分佈異常:拇趾外翻會改變足底壓力分布,導致壓力集中於前足特定部位,長期下來可能引發前足疼痛、繭或厚皮增生,甚至脂肪墊萎縮,影響步態與久站耐受度,嚴重時連走路都成為負擔。
3、皮膚損傷與慢性摩擦問題:由於足部骨頭突起與鞋子摩擦,內側容易發生紅腫、摩擦、水泡、破皮,甚至演變為慢性潰瘍。對於年長者或糖尿病患者而言,這類皮膚傷口不僅癒合慢,更可能成為感染源,增加後續照護風險。
4、影響膝蓋、髖關節與脊椎結構:拇趾外翻改變步態與下肢力學,造成重心偏移、身體代償性扭轉。長期負荷之下,可能出現膝關節疼痛、髖關節發炎,甚至腰部痠痛與脊椎壓力增加,影響整體活動功能。
陳奕志提醒,這些併發症的產生並非短時間內產生,而是長期忽視足部結構問題與不良習慣的累積結果。因此,當發現有拇趾外翻的初期徵兆時,不應輕忽,應積極尋求醫師建議,早期介入治療,才能有效預防這些衍生問題,避免病情走向不可逆的地步。
矯正鞋墊有用嗎? 很多患者會選擇市售的矯正鞋、鞋墊或支架作為初期的因應對策。陳奕志表示,這些輔具雖無法根治拇指外翻,卻可以在輕度變形、尚未出現明顯疼痛時,確實有助於延緩惡化與減輕不適。尤其在年紀較輕、搭配良好穿鞋習慣的情況下,確實有延緩變形惡化的潛力;但若已經嚴重變形或影響日常功能時,這些輔具的效益有限,此時應考慮進一步接受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手術矯正。
|
4步驟,掌握有無拇趾外翻
一般來說,只需觀察幾個簡單的足部變化,即可初步判斷是否有拇趾外翻的傾向,以下為常見自我檢查方式:
1、拇趾是否偏離足部縱軸、向外偏斜?
2、拇趾與第二趾之間是否互相擠壓、交疊?
3、足內側第一蹠趾關節是否有明顯突起?
4、穿鞋時是否出現局部摩擦或壓痛感?
若符合上述情況,建議儘早就醫,由專業骨科醫師診斷是否為拇趾外翻,並擬定適合的治療策略,避免病情持續惡化。
如何選擇正確鞋子? 選對鞋子是預防拇趾外翻惡化的關鍵。陳奕志提醒,應選擇楦頭寬、足弓支撐性佳、避震效果良好的鞋款;要盡量避免尖頭鞋、高跟鞋,尤其是鞋頭狹窄的設計。長時間站立的族群(如老師、服務業者),更應慎選支撐性佳、符合足型的鞋款,減少前足壓力集中,若本身有扁平足問題,建議搭配足弓支撐鞋墊,協助穩定足部結構。
|
對症下藥,改善生活品質
陳奕志強調,拇趾外翻雖然常見,卻絕不可輕忽。這不僅僅是外觀的改變,更可能牽動下肢與軀幹的力學結構,從步態異常,到造成膝關節、髖關節甚至脊椎的不適,對日常生活影響甚鉅。因此,預防與處理拇趾外翻,應從日常做起──選擇合適的鞋款、養成正確的站姿與步態,並在出現早期症狀時及時就醫評估。
他也提醒,許多患者直到變形嚴重、疼痛難耐或難以穿鞋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往往已錯失早期矯正的黃金期。若能及早發現,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矯正輔具,或視情況接受手術治療,就能有效控制病情進展,避免進一步惡化與併發症的產生。
陳奕志呼籲,民眾應提高對拇趾外翻的認識,尤其是女性、有家族病史者,或是長時間需站立或走動的職業族群,更應提高警覺。唯有早期發現、積極介入,才能真正守護足部健康,改善步態與生活品質,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扁平足能改善嗎? 醫推薦「3種訓練」促足弓發育、增足部穩定:腳撿紙也是其一
·不愛跑跳、走路常跌倒可能是扁平足!「腳型發展徵兆」曝 醫忠告「1坐姿」應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