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陳女士在過去半年內,反覆出現活動時胸悶、喘不過氣等症狀,甚至曾多次因接近昏厥被送醫急救,卻未積極就醫。今年3月,終於在鄰近醫院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後,驚覺罹患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屬高度猝死風險疾病,緊急至醫院接受治療。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楊凱文進行心導管與電腦斷層評估後發現,陳女士的主動脈瓣膜已嚴重鈣化,主動脈亦擴張形成近5公分大的動脈瘤,且她天生僅有兩片主動脈瓣(正常為三片),屬先天性雙瓣主動脈瓣膜異常,增加瓣膜退化與動脈瘤風險。

為降低手術風險,楊醫師選擇微創J型鋸開胸骨技術,僅以約6公分傷口完成主動脈瓣膜與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手術中,先移除鈣化瓣膜及內部鈣化物,再植入新一代人工生物瓣膜,並縫合人工血管以修復主動脈瘤。術後僅隔一天,陳女士即順利轉入普通病房,加速恢復進程。

楊凱文指出,正常的主動脈瓣由三片瓣葉組成,協助心臟血流單向運作,若因退化、鈣化導致開合不良,便會出現「主動脈瓣狹窄」,進而影響全身供血。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通常好發於70歲以上,但若為先天性雙瓣者,則可能提早於4050歲出現嚴重病變。

目前治療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僅能透過手術更換瓣膜,藥物無法根治。手術方式分為開心手術與導管置換(TAVR),陳女士因合併動脈瘤,不符合TAVR健保適應症,故選擇開心方式。同時考量術後生活品質,她選擇植入壽命約1015年的生物瓣膜,避免終身服用抗凝血藥物;未來瓣膜退化時,也能以導管微創方式再行置換。

楊凱文提醒,先天性雙瓣主動脈瓣在年輕時可能毫無症狀,但隨著年齡增長,約45成患者會在中年出現瓣膜狹窄、閉鎖不全或主動脈瘤等問題。建議有家族病史者、活動時常感胸悶喘不過氣、或有暈厥經驗者,務必及早接受心臟專科評估,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多數心肌梗塞第一症狀非心臟痛! 醫警告「這些部位痛」超過15分鐘危險了
·心肌梗塞發作前有6大前兆!「1病徵」常被誤認肌肉痠痛 過來人分享自救法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