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向高齡化社會,失智人口也跟著增加,但有醫學研究發現,一個人會不會失智,其實跟年輕時從事的工作也很有關係,中國醫藥大附醫長期追蹤,超過4千名55歲以上族群,調查他們任職最長的工作內容,發現如果在工作當中,從事自主權比較高、技能多元、又需要一定體力的職業,罹患失智症風險較低,上班中的忙碌與挑戰,或許也是意想不到的大腦保鑣。

自主權高、技能較多元職業! 研究:失智風險低

不少上班族心目中的夢幻工作條件,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但有國內醫學研究發現,如果長時間一直在做,單調且重複性高的工作,反而會提高失智風險。

中國醫藥大附醫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鄭婉汝表示,「過去研究都著重在休閒活動,可是研究更重要的是工作,因為工作占人生中非常多的時間,多用腦這個事情是稱為認知儲備理論,認知功能在年輕的時候就先加強起來」。

中國醫藥大附醫研究團隊,追蹤4083名年滿55歲的民眾約6.2年,發現這當中有513人罹患失智症,進一步去調查,他們在工作職涯中從事最久的職業,結果發現如果是做高控制度工作,也就是具備比較大的決策權或自由度,像是公司主管、自由接案者,相對於保全、客服等,工作安排比較受限的職業,失智機率比較小,還有像是高技能工作,例如科學家、工程師,因為需要不斷學習刺激認知功能,失智風險也會比較低。

研究分析從事高技能工作,失智機率較低。圖/台視新聞製圖

意想不到的大腦保鑣! 職場「勞心勞力」可護腦

但外界有隱憂,會不會還沒預防失智就先過勞死。鄭婉汝表示,「做了很多用腦會容易過勞,兩個面向工作負荷高,但在研究中其實跟預防失智無關,高工作負荷也不能預防失智」。

重點還是在創新學習,而非無止境的高壓環境,職場上適度地勞心勞力,反而可以保護大腦,降低失智威脅。

台北/魏于恬、余苓瑀 責任編輯/蔡尚晉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