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水下考古隊全副武裝,準備進行水下任務。圖:中研院水下考古隊
中研院水下考古隊全副武裝,準備進行水下任務。圖:中研院水下考古隊
  • 台灣附近海域古沉船最多,澎湖周遭海域發現288處目標物
  • 2010年6月發現清代廣丙艦,出水文物具珍貴歷史意義
  • 中研院水下考古團隊作業途中曾遇鯊魚,困難重重

尋找澎湖海域古沉船 水下考古超級任務

一行人全副武裝,乘船來到綠島外海,進行水下任務,座標位置不能透露 ,就怕地點曝光,被盜寶獵人搶先一步。船才剛剛停住 ,考古學家們立刻下水作業,一分一秒都耽擱不得,這是台灣唯一一支官方的水下考古隊,隸屬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目前和文化部水下資產文化科合作,進行綠島一號沉船考古計畫,不過大家知道,現在台灣周遭沉船,最多的是哪個海域,數量又有多少呢。

中研院院士 臧振華:「現在目前我們在澎湖,大概發現的目標物,大概有288處這樣子,但是經過我們驗證,可以是屬於人造物的,或者是沉船的,大概有80幾處那樣子,80幾處,然後在這裡面 ,我們又經過我們驗證了,可以大概了解到,這些沉船,到底它什麼年代 ,它到底是什麼樣的沉船,或是哪一條沉船,這個目前來講有17處。」

根據中研院團隊的勘查,目前發現沉船目標物,最多的地方,就在澎湖海域,因為這裡過去是船隻商輪,主要航行路線,船多 但碰到的暗礁風浪 ,甚至是颱風也不少,因此許多船,在這裡沒入海中,而台灣官方發掘的,第一艘古沉船 將軍一號,1995年在澎湖縣潭門港外發現,大約是清代中期的船隻。2009年6月,又在澎湖北邊海域,空殼嶼西南方,發現一艘清代的木船,出水文物286件,另外相當特別的一艘古沉船,就是2010年6月,發現的廣丙艦。

水下考古團隊尋找清朝時期的廣丙艦。圖:文化部水下文化資產科

中研院史語所專任助理 黃漢彰:「廣丙艦它是這個,在福州馬尾造船廠,興建的第32艘船,它主要就是1866年,當時中國面對西方列強,這個船堅炮利,中國清朝當時,由左宗棠倡議興建,就要成立,中國現代化的造船廠,它是由廣東艦隊所購置的,所以說它又區分,廣甲 廣乙 廣丙。」

2010年發現清代廣丙艦 出水文物具珍貴歷史意義

廣丙艦屬清代,廣東水師巡洋艦,1894年 甲午戰爭時,在鴨綠江海戰失利,於威海衛投降,之後編入日本艦隊,曾經參與過,日本接收台灣 澎湖的任務,根據資料記載,1895年的時候,廣丙艦前往澎湖島群,搜查隱匿的敗兵,而觸礁沉沒,船上總共160人,37人下落不明 ,其餘生還,不過在茫茫大海當中,要找出當時沉船的確切位置,水下考古隊隊長黃漢彰 ,歷史考證資料,讀得滾瓜爛熟,但就是無法找到,廣丙艦確切遺址,直到有一天...

中研院史語所專任助理 黃漢彰:「要往七美島調查 ,正要北返,要回馬公港的時候,那剛好那一天,大概中午2點多吧,我就想還有時間,那我們何不就右轉,我們的考古船右轉去,根據這份檔案,我們去下水調查搜索看看,從它的船體的結構,跟這些相關出水的遺物,都有很多中文字,跟廣丙艦是很,跟歷史記載的 ,跟日本的檔案,很明確所記載的,就在這個位置,那我們逐步,最後逐步就慢慢調查發現,我們就初步推論,這艘就是廣丙艦。」

廣丙艦屬清代廣東水師巡洋艦,甲午戰爭後,編入日本艦隊。圖:中研院水下考古隊

短短幾句話 ,聽起來找沉船,好像易如反掌,但其實黃漢彰和隊員們,來回花了好幾年時間,才確定它就是廣丙艦。

文資局水下文化資產科長 蕭銘彬:「廣丙艦其中比較,我們覺得說滿有意義的,第一個是這個雙筒望遠鏡,跟一個單筒的望遠鏡,這是當初從廣丙艦裡面,我們把它出水文物的一部分。」

為了精準鑑定,文物出水之後,都會經過脫鹽防鏽 ,並且修復再妥善保存,除此之外 ,還有一艘,被外界稱為王子船的,英國商輪 ,伯哈拉號(S.S.Bokhara)。中研院史語所專任助理 黃漢彰:「它當時就帶著板球,香港的板球隊,到上海去參加比賽,那結果在當年的年底,就是10月多的時候,回程就遇到風暴颱風,所以說在澎湖的北方,也就是姑婆嶼的北面,就遇到颱風,整個引擎室就灌水,最後這個船就擱淺觸礁,人就往海裡跳,最後死傷了一百多位外國人。」

1892年10月10日,船上總共載著153人 ,只有23個人生還,其餘全數罹難,船難發生之後,引起國際重視,包括倫敦 紐約時報,都有大篇幅報導,而當時在澎湖,也造成很大的轟動,因為船上滿載著,金幣銀幣和絲綢,許多澎湖居民確實撈到不少寶物。

中研院史語所專任助理 黃漢彰:「日治時期以前,一百多年前,整個澎湖吉貝,跟白沙一帶的島民,他們發現有這艘船,在船上拿了一些,有一個皇冠,所以他們叫王子船,那也撈了很多這些金銀幣,很多島民就在這個船,還有殘骸當中敲敲打打 ,就掉了很多錢幣下來,當時這些人 ,這些可能奶奶或女士,她們就會把這些銀幣,去做成手鐲,在澎湖當地,在當時就流傳就說,這些人就叫她們小美國人,意思是說都很有錢,都戴著這些,把錢幣做成手鐲。」

水下考古團隊曾遇鯊魚 作業過程困難重重

船沉沒了一百多年,直到2009年11月,水下考古隊,在姑婆嶼附近,水深3到10米處,發現沉船遺址,其中還發現1877年,墨西哥的銀幣,代表當時海上貿易 ,非常興盛,不過 這些水下考古隊員,到底是如何進行作業,除了從歷史資料上面尋找,曾經出現過 ,但不知去向的船隻之外,同時也會在海上,利用聲納確認,海裡面是海床,還是有人造物,一旦發現異狀,觀測好天氣和海象,就會立刻下水進行勘查。沉船布滿珊瑚礁 藤壺,魚兒們穿梭其中悠游自在,但對水下考古人員而言,卻是時時刻刻都可能喪命,一個不小心 ,就被魚網纏住。

中研院史語所專任助理 黃漢彰:「我們其實還有用聲納,再重新整個海床掃描一下,知道有廢網,可是這些廢網,在廢船上面,它會隨著流會漂移的,我們本來認為說,它靜止不動了,可是它湧流往南往北 ,又把這個廢網又漂動,可是漂動我們人,為了要找這些古沉船下去,可是本來它應該沒事的,可是人下去 這個流網,是不是把你給罩住,我們曾經就有一位,在安平外海,就有一位隊員,就是這樣被廢網整個掛住,掛住是會怎麼樣,你出不來,那你就空氣沒了,你就 那你在水底下就,我們人也很難找,水面上的人 ,要怎麼救他,所以隊員很重要。」

危險的還不只是魟魚,其他大型魚類 ,也會讓這些水下考古專家們,命懸一線 。水下考古處處充滿挑戰,為記錄珍貴文史,他們完成一次次艱辛任務。

責任編輯/鄔凱雯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