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去年接見愛沙尼亞國會訪問團。圖/台視新聞(資料畫面)
總統賴清德去年接見愛沙尼亞國會訪問團。圖/台視新聞(資料畫面)

《日經亞洲》近期報導,台灣在愛沙尼亞設立代表處時,因為英文名稱要使用「台灣」或「台北」陷入僵局。對此,學者認為應該以實質利益為優先,外交部則回應,秉持開放態度務實討論,加強雙邊關係的作法。

因名稱陷僵局!愛沙尼亞設台代表處卡關2年

總統賴清德去年才接見愛沙尼亞國會訪問團,當時的外交委員會主席梅馬侃才喊話,希望兩國互設駐處。只是近期有日媒報導,台灣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設立代表處已經卡關兩年,陷入僵局,關鍵點就在代表處名稱。民進黨立委陳冠廷表示,在中國的長期打壓之下,名稱可能會遭到施壓,因此還是更重視實質的外交關係,希望用最妥適的方式,去拓展我國在歐洲的能見度。

叫「台北或台灣」喬不攏 愛沙尼亞憂中國報復

據《日經亞洲》引述,多名知情人士指出,在代表處的英文名稱使用上,台灣希望比照「立陶宛模式」以「台灣」命名,不過愛沙尼亞擔憂此舉可能引發中國的經濟制裁,堅持以「台北」命名。外交部回應,秉持開放態度,期盼以務實討論增進相互理解,只是過去包含奈及利亞、厄瓜多等五個我國駐外館處,都因為使用「中華民國」或「台灣」,被中國要求改名,如今因為名稱談不攏,設立代表處的進度也再度受阻。

台北/黃子庭、郭致汎 責任編輯/馮康蕙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