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溢流前的馬太鞍溪堰塞湖。圖/翻攝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網站
未溢流前的馬太鞍溪堰塞湖。圖/翻攝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網站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昨(23)日發生壩頂溢流,下游村落嚴重淹水,滿目瘡痍畫面也引發網路熱烈討論,臉書粉專「翻轉地理教室」,也在網上貼出堰塞湖的成形原因,並提到除了馬太鞍溪堰塞湖外,台灣目前也還有兩個正在監測中的堰塞湖,分別位在新竹泰崗溪與花蓮樂樂溪。

臉書粉專「翻轉地理教室」指出,堰塞湖是指河谷或河床因被淤塞,蓄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的湖泊,通常為地震、風災、火山爆發等自然原因所造成,例如山崩落石或火山熔岩堵塞等。而這次溢流的馬太鞍溪堰塞湖,成因是7月中旬颱風薇帕帶來大雨,讓上游國有林地大規模崩塌,導致土石阻塞河道形成。

馬太鞍溪堰塞湖是因為土石阻塞河道形成。圖/翻攝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網站

粉專提到「台灣位處板塊交界帶,地勢陡峭、地質破碎,加上地震或颱風豪雨事件容易造成山區土石崩塌,使台灣的堰塞湖成因以崩塌及土石流造成河道淤塞為主。」

粉專還表示,台灣自1979年以來,有數位紀錄的堰塞湖就有88個,其中許多堰塞湖在來不及處置前就已潰決,或是經判斷後無立即危險而採持續觀察。有安全疑慮的堰塞湖則會有相關配套措施。粉專還指出,台灣現在還有2個堰塞湖正在監測當中,分別是2024年11月康芮颱風所形成的新竹泰崗溪堰塞湖、2025年1月21嘉義、台南地震所形成的花蓮樂樂溪堰塞湖。

至於為什麼政府不早點處理堰塞湖呢?粉專指出,馬太鞍溪的堰塞湖,回水體積高達1490萬立方公尺,總體水量約是1/10的石門水庫蓄水量,「考量許多因素來說,很難在短時間內引流處理(例如在這樣的地形挖溢洪道、引流疏散下游大量民眾等),多是預警與防災宣導」。

馬太鞍溪堰塞湖總體水量約是1/10的石門水庫蓄水量。圖/翻攝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網站

該粉專還提到,台灣有多處景點是由堰塞湖整治而來,像是陽明山的夢幻湖、花蓮鯉魚潭、嘉義水漾森林、九份二山堰塞湖等等,當中最古老的就是夢幻湖,「形成年代約為距今5,600年前,是邊坡崩塌所導致的堰塞湖」。

粉專最後還表示,「網路上,看到好多人都盡自己能力所及去幫忙,而寫這篇,也是希望盡自己的能力,讓大家多了解堰塞湖。天佑台灣。」

責任編輯/陳俊宇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