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圖/台視新聞(資料畫面)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圖/台視新聞(資料畫面)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昨(23)日發生壩頂溢流,造成下游地區光復鄉、萬榮鄉與鳳林鎮發生淹水災情,宛如海嘯過境,目前已釀14死,還有上百人失聯,全台總動員救災中。

回顧馬太鞍溪堰塞湖形成原因,最初要回到去年0403大地震說起,當時花蓮多地發生坍方、山體土石鬆動,導致地質不穩定。接著今年7月中旬「薇帕颱風」在花蓮降下豪雨,馬太鞍溪上游發生崩塌,形成這次釀災的「堰塞湖」。內政部指出,這座堰塞湖壩高達200公尺、蓄水量可達約8600萬立方公尺,規模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

馬太鞍溪堰塞湖模擬圖。圖/林保署提供(資料畫面)
馬太鞍溪堰塞湖位處深山內。圖/台視新聞(資料畫面)

當時林保署監測,若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水量達滿水位,恐會在10月中出現溢流狀況,若是溢頂將有70%的水量會流下,影響到下游三個鄉鎮市七個村落的安全。由於堰塞湖位處深山,機具難以登山,因此無法進行引流工程,只能靠平時監測、設置預警系統以及做好防災避難規劃。

在8月楊柳颱風襲台時,就有發出潰堤預警,所幸最後未發生,當時8/14湖水位升到1085公尺、蓄水量來到3667萬噸,8/15蓄水量來到4176萬噸。

但隨著降雨頻繁、水位升高,逼近壩體承載上限,最終因樺加沙颱風帶來豪雨,於23日14:50發生壩頂溢流,16時30分再發生第二波溢流,釀成嚴重災情。

責任編輯/施佳宜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