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就肚子痛?小心不是腸胃炎,而是膽結石作祟!一名近60歲的女性患者,長期在用餐後出現脹氣、上腹悶痛的症狀,起初以為是單純腸胃不適,經檢查才發現是膽結石造成膽管阻塞,進一步引發膽管炎。醫師提醒,若吃完飯出現右上腹疼痛、黃疸、灰白色大便,甚至合併急性發炎反應,務必提高警覺,因為嚴重時恐導致敗血症。
「吃飽肚子痛」別輕忽 醫:8成膽囊炎與膽結石有關
王俞傑醫師分享,一名近60歲的女性患者,患有高血壓與糖尿病,近3個月來每逢吃完飯就出現脹氣與上腹悶痛,初期不以為意,直到日前因高燒就醫,才發現是急性膽囊炎。
吃飽就肚子痛,確診急性膽囊炎。圖/台視新聞製圖事後約一個月後,患者病情急轉直下,再度出現腹痛與黃疸,進一步檢查發現是膽結石造成膽管阻塞,引發膽管炎。
對此,醫師指出,高達八成膽囊炎患者是因為膽結石阻塞膽囊所導致。許多病患初期出現腹痛時,常誤以為是腸胃問題,自行服用胃藥卻未見改善,甚至接受胃鏡檢查也未發現異常,導致延誤診斷。
膽結石導致膽管阻塞,進而引發膽管炎。圖/台視新聞製圖右上腹痛、黃疸等症狀 高危險群「4類人」注意
醫師提醒,若在飯後出現右上腹疼痛,伴隨黃疸、灰白色便或有急性發炎反應,就要高度懷疑膽道系統疾病,應儘速就醫檢查,以免病情惡化。
而膽結石會隨膽汁流動到不同位置,引發各種併發症,嚴重者如果細菌感染到肝臟又未受控制,可能會發展為「敗血症」,常見高危險群,包含肥胖者、女性、40歲以上,以及有生育經驗者。
肝膽胃腸科醫師葉秉威進一步說明,女性在40歲以後因荷爾蒙變化,膽汁中的膽固醇濃度容易升高,增加結石形成機率,這屬於自然生理變化,幾乎難以避免。此外,長時間空腹、飲食不規律也是促使膽結石生成的常見原因之一。
4大高危險族群小心膽結石,恐引發敗血症危機。圖/台視新聞製圖防膽結石找上門 避免油膩飲食+定期檢查
若想降低膽結石風險,除了平時避免高油脂、油炸食物,養成清淡飲食習慣外,醫師也提醒,應定期接受相關檢查,才能及早發現潛在問題,及時處理、避免病情惡化,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
台北/陳酈亭、甘而棣 責任編輯/蔡尚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