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服藥時,習慣加上一顆胃藥,希望能「顧胃」。不過有藥師提醒,長期依賴胃藥可能導致胃酸不足,削弱殺菌作用,讓潛伏於胃內的幽門螺旋桿菌有機可乘,進而提高罹患胃癌的風險。醫師也建議,若出現胃部不適,應與醫師討論並適時調整胃藥劑量。

胃藥恐讓胃酸不足 幽門螺旋桿菌趁機作怪

有醫師指出,長期服用胃藥恐怕反而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圖/台視新聞(資料畫面)

有些人在感冒或肌肉痠痛時服藥,會搭配一顆胃藥,想順便「顧胃」。然而有醫師指出,長期服用胃藥恐怕反而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

醫師表示,胃酸減少分泌或被中和後,胃內的pH值會上升,有利於細菌生長,營養吸收也會變差,不僅增加失智的可能性,也提高胃癌發生機率。

根據2018年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報告,過去20年間,台灣胃癌存活率僅提升3%,遠低於日韓。圖/台視新聞(資料畫面)

藥師胡廷岳在臉書發文指出,根據2018年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報告,過去20年間,台灣胃癌存活率僅提升3%,遠低於日韓。他分析,真正導致胃癌的主要原因並非燒烤或加工食品,而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而這與國人長期服用胃藥息息相關。

胃藥會抑制胃酸,使其失去殺菌效果,幽門螺旋桿菌便可能趁機入侵,讓胃的狀況惡化,造成惡性循環。圖/台視新聞製圖

一旦長期服用胃藥,會讓胃酸變得「不夠酸」,失去殺菌效果,幽門螺旋桿菌便可能趁機入侵,讓胃的狀況惡化,患者又繼續依賴胃藥,形成惡性循環。

胃藥該怎麼吃? 醫師建議:聽從醫囑服藥

醫師建議預防胃癌方法。圖/台視新聞製圖

醫師提醒,胃藥屬於症狀支持藥物,症狀緩解時應停止使用,劑量也應依症狀調整;同時呼籲民眾應遵照醫師處方,不要自行購買胃藥或制酸劑。

至於胃藥該如何正確服用、又該如何預防胃癌,醫師建議避免長期服用胃藥,必要時與醫師討論調整劑量;若已經就診領藥,務必完成幽門螺旋桿菌抗生素療程。此外,若出現胃部不適,應儘早到醫院篩檢並聽從醫囑服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台視新聞/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周瑾逸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