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台股市場中,一張高股息ETF的爆量申購,五天竟募集到1752億元,讓民眾發現台灣錢淹腳目盛況不只存在,甚至更驚人,這個現象同時顯示出,比起把錢用於實體投資,台灣民眾更愛存錢。主計總處就發現,我國超額儲蓄,也就是儲蓄與投資的差額,已經連四年超過三兆元,預計明年還會創下新高。特別以企業儲蓄來看,超額儲蓄率愈高,顯示財富閒置的情況愈明顯,但未來若過多的資金一下子全投入房市或股市,也會墊高房價,甚至引來另一次金融市場的波動,超額儲蓄將導致什麼樣的社會影響?
小資族青年 儲蓄法則
中山區這處15坪的樓中樓套房,大片落地窗還能遠眺台北圓山大飯店,這裡是七年級生佑佑租了近六年的小天地,仔細一看,她前方的書櫃裡清一色放滿了理財書籍,其中還有一本她出過的書,書中分享的正是她如何用三年存出第一桶金。佑佑表示:「我整個薪水的預算分配其實很簡單,就是生活費、房租跟手機費,現在這幾個東西加起來,大概占我收入的三成到四成,所以我剩下可能六成左右,就是全部儲蓄或投資。」用倒扣的方式計帳,就能知道每個月1萬4千元的生活費還有多少可支配,金錢觀念條理分明,一旁的文件夾還整齊地收著股利發放書等資料,就連看醫生的收據也沒丟,因為每當報稅時,嘗試用列舉扣除額計算,有時還能省一點。
超額儲蓄 創歷史新高
其實對許多民眾來說,投入金融市場正是創造被動收入的方式之一,但三月底一波ETF申購熱潮,卻讓台灣長期存在的超額儲蓄議題,再度成為焦點。短時間千億元熱錢湧入股票市場,讓台灣錢淹腳目的回憶再次重演,台灣人一貫存多花少,造就長期存在的超額儲蓄,而超額儲蓄指的就是,約等於GDP減消費的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差額,金融市場裡的流動資金,因為不屬於超額儲蓄定義裡的投資,政府就得慎防這些錢大舉投入股票市場。但存錢與買股始終是台灣民眾的集體運動,主計總處資料就顯示,我國超額儲蓄從2019年的2.23兆,到2023年初步統計的3.31兆,已經連五年超過三兆元,預計2024年還會創新高,上看3.84兆。
安全感與儲蓄劃上等號,是民眾普遍的心理投射,因此社會安全網的縝密與否,也會牽動儲蓄態度,政治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林祖嘉表示:「當對社會的安全性、安全感愈不足的時候,大家就會開始想要多存一點錢,因為怕未來可能需要更多的消費,這時候儲蓄率可能就增加。」佑佑儲蓄的目標,也是希望有一天能買下屬於自己的房子,若有機會出租,還能創造更多現金流。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也表示:「青年族群要買房,還是要靠儲蓄,目前來講的話,其實儲蓄還是相對地有難度,頭期款是相對地要準備比較多,因為房價也比較高漲的原因。」
超額儲蓄 恐經濟失衡
當高房價已成常態,這時超額儲蓄的資金若再投入房市,就可能持續推高房價,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讓負擔房貸也成為強迫儲蓄,但進一步觀察,2022年國際貨幣組織IMF以超額儲蓄占GDP比率的數字來看,我國15.17%的比率在亞洲遠高於日本、中國,只低於新加坡,且對比美國、英國、加拿大的負數,顯示我國閒置資金確實明顯高於多國。
超額儲蓄中含括家庭與企業兩大面向,台灣一半以上超額儲蓄都來自企業盈餘,正因我國長期以來為出口導向,出口大於進口,形成出口順差,企業賺進大把外匯的同時,就會貢獻到經常帳的盈餘,超額儲蓄率也就因此拉高,而我們若將經濟成長率與超額儲蓄率放在一起觀察,還能看出,超額儲蓄率高的國家,經濟成長率不見得比較低,兩條曲線並無規律性的影響情況。
以國際政經觀點思考,台灣的超額儲蓄或許有其必要,龐大資金就如雙面刃般存在,因此央行日前就開出藥方,建議政府增強民間部門參與公共投資的量能,改善企業投資環境的同時,學者也建議,可從改善薪資結構思考,老百姓的薪水追著房價物價跑,政府卻為了企業手握太多資金而傷神,超額儲蓄若真為台灣經濟體質的DNA,要如何妥善因應,勢必是國家長期課題。
台視新聞/范芳瑜 陳世忠 責任編輯/朱紫筠